
在2月7日舉行的中國足球職業聯賽俱樂部負責人會議上,中足聯籌備組宣佈取消已實行6個賽季的中超U23政策,相應出台U21政策。6年來,U23政策令不少年輕球員得以嶄露頭角,但在弊端並存的情況下,這一政策最終在2023年廢止。
利
部分球員獲得更多機會
2017賽季,中國足協正式推出“U23球員新政”,希望加大各職業俱樂部對年輕球員的培養及使用力度。從2017年至2022年,不少年輕球員得益於這一政策,如張玉寧、韋世豪、楊立瑜、黃紫昌、郭田雨等球員均因此獲得更多出場機會,進而在球隊陣容中扮演重要角色。
自2020年開始,各職業俱樂部對年輕球員的使用態度發生變化,由以往的“應付政策”轉向主動發掘、使用年輕球員。這一轉變與近幾年特殊的聯賽背景息息相關。“金元足球時代”結束後,中國足球職業俱樂部進入“小成本時代”,而受疫情影響,多數俱樂部均在近3年遭遇過外援無法及時歸隊備戰等情況,起用年輕球員成為各隊更為現實的選擇。
據統計,2020賽季中超U23球員的場均出場時間為281分鍾,遠超此前3個賽季(2017賽季為186分鍾,2018賽季為244分鍾,2019賽季為228分鍾)。2021賽季,這一數據再次走高,場均出場時間達到286分鍾。在中超各隊大範圍起用年輕球員的2022賽季,18家中超俱樂部報名參加中超聯賽的U23球員總人數為205人,占球員報名總人數的1/3,為近幾個賽季來U23球員註冊報名人數最多的一次。
不可否認,U23政策確實為推動年輕球員成長做出一定貢獻,然而與並存的弊端相比,U23政策實行6年後被取消,也是大勢所趨。

弊
對國字號球隊幫助有限
自2017賽季實行U23政策以來,中國足協幾乎每個賽季都會調整政策細則。如2018賽季實行的U23球員上場人數與外援上場人數掛鉤,令各隊主帥將U23球員使用做成了“算術題”。
2019賽季前15輪更是亂象頻出,如天津天海門將馬鎮後備出任前鋒,4分鍾後又被另一名U23球員換下;天津天海的另一名小將文俊傑更是經曆了首發出場15秒就被換下的鬧劇,創下中超球員最快被換下和最短出場時間紀錄。直至2019賽季第16輪起,中國足協將U23政策調整為每場比賽場上的U23球員始終不少於1名,才令亂象得到遏製。
與此同時,儘管不少年輕球員受益於U23政策,但並未達到“解決國字號球隊人才供給不力”的初衷——征戰12強賽時,國足參賽名單平均年齡為29.6歲,是所有參賽隊年齡最大的。儘管多名U23球員這一期間入選國家隊,但由於實力不夠未能打上主力,最終接近全程參與12強賽的U23適齡球員僅有朱辰傑一人。

變
“過渡年”後呼喚新秀
2022賽季被視為“過渡的一年”,多數中超俱樂部選擇在這一年新老交替。除了河北隊、廣州隊等陷入生存困境的俱樂部選擇以全華班出戰中超的極端例子,其他中超球隊也給本土球員、尤其是年輕球員遠多於以往的比賽時間。該賽季,中國足協對中超俱樂部註冊報名人數予以增加,同樣令年輕球員得到更大空間,不僅U23球員出場時間寬裕,多名U21球員也完成了中超首秀。
上賽季收官階段,不少中超球隊在因病大面積減員的情況下,被迫“倚靠”U21球員征戰。如北京國安的U21小將在與廣州隊一役中表現出色,閆雨收穫中超首球;上海海港的19歲球員黎德明在與梅州客家的比賽中送上絕殺,幫助球隊1比0擊敗對手。
可以看出,中超俱樂部對年輕球員的使用,已由“政策要求”轉變為主動求變。在這一背景下,外界冀望中國足球能在新賽季湧現出真正令人眼前一亮的新秀。
新京報記者 周蕭
編輯 王春秋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