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全球首個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報告——《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2022》在清華大學發佈。
該報告由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德勤中國聯合編製,報告認為,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是具備聯通和服務世界功能、能夠集聚國際高端要素、在全球事務中發揮重要影響的城市,是國際交往網絡中的關鍵性節點和樞紐性平台。
德勤中國副主席施能自表示,“國際交往中心”在國際上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從理論上看,學界對國際交往中心城市的研究雖有一定曆史,但尚未形成體系。英國、美國等國學者曾先後提出“世界城市”“全球城市”概念。施能自說,國際交往中心城市也具備日益增強的吸引能力和輻射能力,負擔著連接各國、促進溝通的重要功能。
從概念上講,最新發佈的報告提出的國際交往中心城市與全球城市或世界城市不同,其更加關注一個城市在全球要素集聚、政治經濟交往和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參與程度與潛力,更加看重其對世界格局、國際關係和全球文明的影響力,更加強調擁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以及承載這種能力的機構、平台和規則。
該報告基於吸引力、影響力、聯通力三個維度,構建了由11個二級指標和25個三級指標構成的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評估框架,並針對全球37個典型城市進行了評估,刻畫和比較了不同城市的發展特點。結果顯示,倫敦、紐約、巴黎、新加坡、首爾、香港、北京、東京、舊金山、哥本哈根在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排名中位列前10名。
施能自介紹,作為立足中國本土面向全球的專業服務機構,德勤中國專門成立了國際交往中心研究院,以更好地從學術、實務方面開展對城市國際影響力的相關研究。
近年來,北京堅持首善標準,聚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得到長足發展,明確了“一核、兩軸、多板塊”國際交往空間格局,規劃建設雁棲湖國際會都、國家會議中心二期、第四使館區等一批重大標誌性工程,為服務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北京貢獻。
北京市委外辦市政府外辦主任熊九玲在致辭中介紹,從2019年開始,北京市外辦從“國際交往中心”的概念、框架結構、空間規劃以及硬件建設、軟件建設等方面開展探索。清華聯合德勤發佈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是北京在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方面前進的一大步。
熊九玲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將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堅定不移優化提升首都國際交往功能,以更高水平城市國際化助力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表示,建設國際交往中心是首都“四個中心”戰略定位之一,發佈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是清華深度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的生動實踐。
施能自說,在研究過程中他們發現,國際交往中心的一個共性特徵是開放、包容、進步,“我們希望這個報告能夠繼續編製下去,見證和陪伴全球國際交往中心發展、成長,為推動國際合作貢獻智慧。”
新京報記者 沙雪良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