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展聖潔)2月8日,《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及《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在國家圖書館正式發佈,“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迎來新生。

據瞭解,目前上線的《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為第一輯,收錄了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四十冊、七十五卷,共涉及14個韻部、17個韻字、1800部書。除呈現《永樂大典》高清圖像、整體風貌及相關知識外,還嚐試對部分大典內容做了知識標引示範,為後續《永樂大典》的知識體系化、利用智能化進行探索。
相關負責人在現場介紹,項目製作過程中採用了GIS技術、3D複原技術等手段,生動逼真地再現了《永樂大典》的裝幀樣式和流傳過程。“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項目組還聘請了相關學者協助製作3D動畫模型的基礎數據,對《永樂大典》文字進行校對等工作。”

記者嚐試點進《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頁面發現,欄目包括初見、流光、驚鴻、珠簾、綴玉等,整體頁面呈現出素雅、古典之感。讀者可直接翻開首頁的仿真古籍《永樂大典》查看詳情。此外,還可查看大典概覽、卷冊數量等信息。
“流光”頁面較為驚豔,以時間為軸記述了《永樂大典》600多年聚散流變、悲歡離合的曆史,包含“鴻篇巨製”“浴火重生”“監守自盜”“兵連禍結”“殘章猶散”“合浦珠還”六部分。讀者點開任一時間節點,可查看當時發生的故事。
例如,點擊“1900年(光緒26年)”,顯示“是年6月23日,義和團攻打英國使館,雙方發生激戰,戰亂中焚燬了翰林院的敬一亭,存放於此的部分《永樂大典》化為灰燼。”配上相應的動畫和背景音樂,濃厚的曆史氛圍撲面而來,沉浸感十足。
在“珠聯”頁面,讀者還可以體驗《永樂大典》獨有的編纂方法,用韻部、小韻、韻字進行檢索。
資料顯示,《永樂大典》成書於明永樂六年(1408年),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不列顛百科全書》稱其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共計22937卷(含目錄與凡例60卷)11095冊,約3.7億字,收先秦至明初的各類典籍七八千種,被稱為典籍淵藪、佚書寶庫。
曆經朝代更迭、戰亂、火災與擄掠,《永樂大典》散佚嚴重,目前僅存400餘冊,不足4%,包括嘉靖副本、仿抄本、傳抄本和照片,其中嘉靖副本411冊。數據庫顯示,中國地區現存261冊,仍有198冊散佚海外,幾代國人依舊致力於《永樂大典》的回歸和再造。
據瞭解,2021年5月,國家圖書館掛牌成立《永樂大典》研究中心,並在國家典籍博物館舉辦“珠還合浦 曆劫重光——《永樂大典》的回歸和再造”展覽,將其作為常設展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累計仿真影印出版海內外《永樂大典》295冊,約占現存總量的 71%。
與會嘉賓對在線發佈的兩個庫給予了高度肯定和評價,認為圖書館與高校、科技企業合作,為古籍數字人文建設提供了一個合作樣板,為後續進一步提升《永樂大典》的知識體系化、利用智能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也為未來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發展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重要模式。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