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城市俱樂部”洗牌:這五城何以成功進位

2023年02月08日14:48

▲1月30日,在重慶市北碚區一家塗裝技術企業,技術人員在檢查準備噴漆的汽車車身。圖/新華社
▲1月30日,在重慶市北碚區一家塗裝技術企業,技術人員在檢查準備噴漆的汽車車身。圖/新華社

  近日,各大城市陸續公佈了2022年的經濟成績單。

  整體而言,萬億GDP城市俱樂部里,24個城市成員依然沒變。其中,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南京位列2022年GDP城市排名前十。

  雖然受疫情等多重超預期因素影響,萬億GDP城市的數量沒變,但部分城市的排序有了變動,如重慶、武漢、福州、泉州、西安等五座城市成功實現了進位;部分城市GDP的能級有了變化,如北京、上海穩住了4萬億位階,深圳獨享3萬億檔次,成都首次突破2萬億,使得兩萬億能級成員增至七個等。

  正是這些細微的改變,說明中國區域經濟的格局正在悄然變化。

  萬億城市“排位戰”日趨激烈

  在2022年,雖然萬億GDP城市俱樂部成員名單沒有變化,但內部的洗牌與分化日趨激烈。重慶、武漢、福州、泉州、西安這五座城市就在2022年的力爭上遊中取得了好成績。

  2022年,重慶的GDP終於超過廣州,成為所謂的“經濟第四城”;武漢時隔兩年,再度超越杭州,排名從第九升至第八;福建的福州和泉州兩座省內兄弟城市齊頭並進,一起超越了濟南和合肥,將排名分別由2021年的第20和第21躍升至第18和第19;同處西部的西安超過南通、東莞,從俱樂部守門員升至第22名。

  這五座實現了進位的城市,皆因其經濟發展在2022年的名義增速遠超國內平均水平。其中,福州名義增速最快,為8.69%;西安、泉州、武漢也均超過了6%的名義增速,分別為7.47%、7.07%、6.49%;重慶的名義增速為4.43%,這是其能在2022年超越廣州的重要保障,廣州同期名義增速僅為2.15%。

  福州和泉州這兩年在省內的競爭異常激烈。這兩個城市早在2020年就已實現GDP雙雙突破一萬億元,進入“萬億俱樂部”,如今更是實現了“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並且帶動了福建省的經濟進入超車道。2022年福建省生產總值53109.85億元,比上年增長4.7%,與江西省一道,並列成為全國省域增速第一。

  得益於強省會戰略,福州的經濟增速在2021年高達8.4%,22年來首次實現對泉州的超越,成為福建省GDP總量最大的城市。2022年,福州持續發力,再度超越泉州,穩住了省內第一的位置。兩座兄弟城市也共同攜手,一起突破了1.2萬億元大關,一起超越了山東省省會濟南和安徽省省會合肥。

  在GDP前十名中,名義增速最快的是武漢,高達6.49%。這正是武漢能夠實現對杭州反超的重要原因。過去幾年,武漢與杭州處於“你追我趕”的狀態。疫情之前,武漢一度排在杭州之前,GDP數值與成都接近,但在2020年和2021年,武漢被杭州超越。此次武漢重回前八,對中部崛起意義重大。

  武漢和杭州的產業結構不盡相同,甚至可以說代表著不同的發展路徑。武漢第二產業占GDP比重達到35%,而杭州只有30.3%;武漢的央企國企比重相對於杭州要高,有四家央企總部,全國排名第四,而杭州民營經濟占比更高。2022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杭州以41家高居全國第一,武漢10家,位居全國第15名。

  渝穗“第四城”競爭已久

  在萬億GDP城市俱樂部的2022年故事中,重慶的故事聽起來很勵誌,很提氣。

  2022年,重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129.0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6%;廣州則為28839億元,同比增長1.0%。重慶終於在2022年成功超越廣州,成為中國的“經濟第四城”,也坐穩了中西部地區的頭把交椅。

  疫情對於廣州的影響確實不小。2022年廣州的經濟增速不僅低於廣東省經濟增速0.9個百分點,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具體而言,廣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僅增長0.8%,比重慶低2.4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了2.1%,重慶增長了0.7%;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1%,比重慶低0.9個百分點。

  廣州過去常被其他核心城市當做競爭對象。十年前,作為中國經濟第三城的廣州被天津當成了對標城市,不過天津已經在競爭中逐漸落後。2017年,深圳GDP成功超越廣州,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三城”。

  其實更早的時候,重慶GDP在廣州之上,直到1992年,重慶才被廣州超越,之後廣州將重慶遠遠甩在身後。自2007年開始,重慶奮起直追,二者的差距迅速縮小。到2019年,二者的差距僅為22.83億元;2020年,廣州以16.32億元的微弱優勢守住了“第四城”;2021年差距再度被拉大到300億元。

  這種“拉鋸戰”在2022年短暫終結,廣州被重慶成功逆轉,且差距也在300億元左右。當然,重慶作為一個有著省級當量的城市,在與其他城市競爭中有著天然的優勢。如果單以重慶的主城都市區範圍來算,重慶主城GDP總量剛過2.1萬億元,與成都相當,遠低於廣州和深圳,甚至要低於蘇州不少。

  重慶GDP超越廣州,其背後的原因值得分析。

  一是重慶站在了國家戰略的高度。中央在2021年發佈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2022年,《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和《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先後獲批。作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慶2022年加大兩地互聯互通重大基礎設施投資,在建10億元以上基礎設施項目達到354個,水利、城建、鐵路、民航投資分別增長28.7%、11.1%、49.0%、34.4%。

  二是重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迅猛發展。2022年,重慶規模工業營業收入達到2.75萬億元,排名全國城市第四位。特別是重慶的規模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近5年平均增長12.5%,新能源汽車、光伏電池、工業機器人、液晶顯示模組、服務機器人等高新技術產品產量2022年分別增長1.4倍、40.1%、31.8%、21.4%、19.5%。

▲1月18日,在煙台港商品車滾裝碼頭,外貿商品車在等候發運(無人機照片)。圖/新華社
▲1月18日,在煙台港商品車滾裝碼頭,外貿商品車在等候發運(無人機照片)。圖/新華社

  2023年誰會“入圈”

  但重慶並非可以高枕無憂。從數據看,2023年,在各地全面拚經濟的背景下,廣州只要增速追回1個百分點,就有望重回第四。

  從公開數據來看,廣州和重慶的2023政府工作報告都設定了“6%以上”的增速,但廣州各區都在鉚足幹勁,普遍將增速目標定在6.5%乃至7%,未來反超重慶的可能性不小。

  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2023年的投資額度。數據顯示,2023年廣州大項目開工數量達到1722個,預計總投資額6.6萬億元,是重慶的兩倍之多。其中,年度計劃投資5261億元,相當於平均每月將超過400億元的投資額。基礎設施、產業兩大領域年度投資均超兩千億元,總投資超100億元的項目149個。

  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廣州依然能將投資的閥門拉滿,遠超其他主要城市,確實體現出了廣州“攻城拔寨”的決心。同時,廣州還在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22年中全球獨角獸榜》顯示,廣州新增獨角獸九家,新增數量排名全國第一。如此,廣州的反擊指日可待。

  24個萬億GDP城市俱樂部成員之外,還有兩座城市預計在2023年實現入圈。

  常州市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550.1億元,同比增長3.5%。這一增速超過當年江蘇省GDP增速0.7個百分點,位居蘇南各城市首位。當地已經將2023年定為衝刺“GDP萬億之城”的決勝之年,並圍繞產業發展、技術創新等製定了十條重磅政策。

  常州提出,力爭到2025年,常州新能源產業規模、資本市場市值達到“兩個超萬億元”目標,要形成一個5000億元以上、兩個1000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到2035年,產業規模在2025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基本建成引領長三角、輻射全國、全球有影響力的新能源之都。

  另一個城市是山東煙台。2022年,煙台市生產總值為9515.86億元,同比增長5.1%。這一增速超過山東省經濟增速1.2個百分點,大幅超過全國平均增速2.1個百分點。煙台市在其《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2023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以上,爭取突破萬億元大關。

  為此,煙台謀劃了實施總投資2.2萬億元的537個市級重點項目,年內完成投資2500億元以上。打造先進製造業強市,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抓鏈條強集群,做實16條重點產業鏈“鏈長製”,逐鏈引育創新平台、策劃品牌會展、培育專業團隊、招引重大項目。

  萬億GDP城市俱樂部的競爭格局,依然風起雲湧。

  文/謝良兵(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