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2月8日電 題:在工地一線書寫青春的故事——記江西“電力高速公路”上的青年突擊隊
新華社記者姚子雲
2月的鄱陽湖仍處於枯水期,湖區風呼呼吹著,吹在身上有些冷。在武漢至南昌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鄱陽湖區的施工現場,項目總工程師徐威用對講機指揮著。4根長38米、直徑1.2米的鋼筋箍被一一打入湖底,成為特高壓鐵塔的基礎。
“現在設備材料可以用車直接運到湖區,為了搶抓工期,我們吃住都在工地上,否則等水位上漲,利用船舶運輸,大船進不來,小船夠不上勁。”徐威說,除了建設週期緊,還有另外一大挑戰是生態保護問題。“我們堅持綠色施工,盡最大努力不產生次生破壞,如土壤開挖時我們會按層開挖,方便後期原土層回填,儘量恢復水土原貌。”徐威說。
相比於一般電力工程,特高壓項目技術難度高,但特高壓電網具有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佔用土地少等優點,被稱為“電力高速公路”。1994年出生的徐威,是國網江西省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青年突擊隊中最年輕的隊員,這支由49名青年組成的突擊隊,平均年齡32歲,主要負責特高壓建設中急難險重的任務。
“他們的工作像是鋼絲上跳舞,難度很高。青年突擊隊面臨時間緊、任務重、超長雨季等挑戰,上一個參與完工的國家重點工程南昌至長沙特高壓項目,刷新了國家電網特高壓建設速度紀錄。”國網江西省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新波說。
38歲的青年突擊隊隊長高廣帥說:“南昌至長沙特高壓項目線路全長344公里,需建杆塔983基,其中江西境內線路建設任務大部分落在我們頭上。”為了節約工期,青年突擊隊“焊”在了工地。雖然項目工程經過老家,自開工後徐威唯一一次回家,是因為爺爺九十大壽。“回到家已是晚上,第二天天剛亮,就匆匆回到項目部。”徐威說。
特高壓項目建設除了需要一股子拚勁,更離不開科技的加持。
項目開始時,位於南昌市進賢縣白圩鄉堵嶺陳家村220多畝的平整施工現場,青年突擊隊隊員張斐操作無人機查看現場的挖填情況,“通過無人機可以及時調整機械分佈,確保施工效率。同時做到土方運距最短,不出現二次倒運”。
“開工時正值雨季,山高路滑,平均一基塔重達185噸,而且塔材多是超長的鋼管,運輸上山,十分困難。”高廣帥說,修直路上山,坡度過大、危險性高,不可取;修盤山路上山,成本高、容易破壞植被,於是探索使用4噸重型貨運索道運輸,貨物直接“坐纜車”上山,運輸效率至少翻番。
準備工作完畢,如何能夠更快組裝這些“巨型積木”,青年突擊隊摸索出機械化+智能化的建設手段。
高廣帥說,傳統建設電線塔與一塊塊往上壘磚塊建房一樣,而創新思路後,一些基礎模塊在地面安裝好,利用落地式吊機直接起吊,實現了模塊化拚接“建房”。塔建好後,通過智能化架線設備就能在操作台實現遠程放線。
“在使用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設備還有優化空間,如智能化架線設備的參數設置還能進一步改善,反饋後廠家也進行了調整。”徐威說,在隊員們的共同努力下,他們公司特高壓工程獲得13項專利,3項管理創新成果獲江西省管理創新項目一等獎,團隊成員獲得“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國家電網公司特等勞模”“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狀”等榮譽。
如今,青年突擊隊吸引著更多年輕人加入,12名平均年齡26歲的隊員已轉戰西藏昌都至林芝段施工供電工程(二期),在海拔4600米的高原工地上,繼續書寫青春的故事。
- 關鍵字
- 無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