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防聯控機制:新冠疫情未來可能斷斷續續在局地、部分人群內發生

2023年02月09日19:12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今日(2月9日)舉行發佈會。記者從會上獲悉,近期,全國疫情日趨平穩,未檢測到變異株傳播力、致病力明顯增強的情況。

中疾控專家表示,全國範圍內,人群免疫保護力處在較高時期,近幾個月出現新一波疫情的可能性較小,今後出現類似大規模流行的可能性也較小。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稱,今年春季全國學校能夠實現如期、正常、安全開學。如無特殊情況,學校一般不提前開學;如無疫情風險,學生一般不延遲返校。

今後出現類似新冠大規模流行的可能性較小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介紹,近期,全國疫情日趨平穩,總體向好態勢持續鞏固。目前監測未發現病毒變異株傳播力、免疫逃逸能力和致病力明顯增強的情況。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實施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措施以來,全國疫情日趨平穩,防控工作轉段平穩有序。

他說,我國剛剛經曆了一次全國性的新冠病毒感染流行,多數人已經康複了,還有部分人仍在康複之中。這個時段,在全國範圍內人群的免疫保護力處在一個較高的時期,所以近幾個月再出現新一波新冠疫情的可能性比較小。今後再出現類似於這次大規模流行的可能性也比較小。隨著我國優化防控策略措施,新冠疫情在未來可能會斷斷續續在局部地區、部分人群、一段時間內發生,出現全國範圍內短時間集中大規模流行的可能性比較小。

微小的新冠病毒變異幾乎每天發生

吳尊友介紹,與新冠病毒作鬥爭已經三年了,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在不斷提高。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非常快,從全球範圍來看,微小的病毒變異幾乎每天都在發生,發生生物特性較大變化的變異,這種變異的時間間隔數月不等,使得它的傳染性、致病性、免疫逃逸能力發生變化,再加上全球各國防控措施的不同,就造成了在全球範圍內一波又一波的新冠疫情發生。

總體來看,新冠流行三年了,病毒一直持續地在發生變異,並呈現出傳染性在增強,免疫逃逸能力在增強,但是致病性在減弱的趨勢。我們可以從世界衛生組織網站公佈的死亡和病例數的比例來看它的致病性,2020年該比例為2.33%,2021年為1.72%,2022年為0.28%。在2022年12月份,只有0.08%。這一組數據可以看出,新冠病毒變異的變化對人類生命安全的威脅在減弱,當然其中也不排除我們人類與新冠病毒的抗爭,特別是新冠疫苗的廣泛應用。

從目前來看,未來出現比現在傳染性更強的變異毒株,這種可能性非常小;出現致病性加強,或者病毒“返祖”到德爾塔病毒,甚至原始毒株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今年從入境人員中監測到進化分支39種

1月初我國取消入境隔離,2月6日以來,我國內地和港澳人員全面恢復人員往來,變異株輸入情況如何?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陳操表示,我國的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月1日以來,從全國各個口岸入境人員當中監測到了39種進化分支,全部為奧密克戎變異株,以BA.5.2和BF.7及其亞分支為主,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監測到傳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明顯增加的新型變異株流行。

從去年12月份以來,我國已進一步優化和調整了監測方案,公佈了一系列病毒變異監測相關工作方案,指導各地對輸入病例和本土病例進行監測。當前,春運尚未結束,學校陸續開學,中疾控將會根據現階段病毒變異株監測結果,及時組織多領域專家進行綜合研判。

開展抗體檢測可瞭解人群“免疫本底”

近期,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全意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透露,北京將開展群體血清抗體調查。之後,多地也公佈了抗體檢測服務信息。

抗體檢測的意義是什麼?陳操今日在會上解釋,健康人群感染了新冠病毒康複後,或者接種了新冠疫苗以後,體內會留存免疫應答誘導的抗新冠病毒抗體,包括結合抗體和中和抗體。抗體檢測其實是基於嚴謹實驗設計的隨機樣本抗體檢測,又稱為血清學調查,目的是為了獲得各年齡組、城鄉人群特異性抗體水平,尤其是中和抗體的水平,從而瞭解人群“免疫本底”,估算全人群抗新冠病毒抗體水平,推算出人群的感染水平。

另一方面,通過這種血清學調查,也可以獲得對不同變異株交叉保護的水平,分析免疫持久性,通過這種血清學的調查,可以為國家的免疫策略和防控策略的調整提供數據支撐和科學依據。

血清學調查適用的人群一般包括以下幾類:一是尚未接種疫苗,但是也沒有感染的人群,用以估算隱性感染水平;二是接種了疫苗但是沒有感染,用以估算疫苗接種後抗體的水平;三是近期感染康複後的人群,用於估算抗體持續水平和接種加強針的時間。

今年春季全國學校能夠實現如期正常開學

近期,全國各地相繼開學,有家長擔心家中還沒有“陽過”的孩子或老人,開學後會面臨感染風險。吳尊友表示,沒有“陽過”,說明他們採取了有效的防護措施,預防了自己的感染,或者說天生的免疫保護力就比較強。不管是哪種原因,在全國性大規模流行期間他們都沒有發生感染,現在高峰期已過,他們再發生感染的可能性就比較小。

建議這類人群繼續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預防感染;如果還沒有接種疫苗,盡快接種疫苗;如果符合加強針接種條件的,盡快進行加強針接種。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劉培俊表示,據各地上報情況,今年春季中小學開學由屬地教育部門統籌安排,主要集中在2月初元宵節前後到2月15日開學,高等學校由高校據實錯峰合理安排開學時間,主要集中在2月初元宵節前後到2月底。

總的來看,當前全國疫情形勢總體平穩,學校疫情防控政策已經明確,各地開學準備基本到位,今年春季全國學校能夠實現如期、正常、安全開學。如無特殊情況,學校一般不提前開學;如無疫情風險,學生一般不延遲返校。

今年春季中小學開學後,教育部門將指導中小學全面落實國家疫情防控“乙類乙管”的政策要求,按照學校疫情防控的操作指南,統籌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學。開學返校前一週,要求學生居家每日開展健康自測。返校後,連續7天開展健康監測,要動態掌握師生的健康狀況,做好健康服務跟進。師生入校時要測量體溫,發現發熱等症狀的師生及時採取留觀等相應措施。提醒督促師生,出現發熱、乾咳、乏力、咽痛等症狀時,不帶病到校工作或者學習,引導師生做好康複期健康管理,不組織、不要求康複期的師生參加劇烈活動。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