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od.cyol.com/vod/data/video/202302/09/207f348f-fdbf-47ce-9a56-5a392cba2fe4/transcode_124cfe76-bfe5-6278-beed-443e23e2.mp4/av-g.m3u8
6年前,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95後女生薑曉玉在假期回陝西隴縣老家時,發現村里大不一樣了:走在路上,整個村子都籠罩在蜜蜂的嗡嗡聲中。原來村里在政府支持下正大力發展中蜂養殖產業。
“由於我們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優越,蜂蜜產量高,質量也好。”薑曉玉在驚喜的同時也發現,家鄉的蜂蜜在銷售環節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蜂蜜的賣相不是很好,沒有完成質量檢測和商標註冊等流程,不少村民當時還是通過最傳統的趕集方式賣蜂蜜。
薑曉玉萌生了助農營銷蜂蜜的想法,並在村扶貧幹部的支持下開始在她的自媒體賬號上寫文章宣傳家鄉的蜂蜜,第一篇文章發送出去,就幫村里賣出1000多件蜂蜜。從大二開始,薑曉玉一直在做新媒體商業文章的寫作兼職,積累了電商和營銷方面的知識。她開始思考,怎樣才能幫家鄉更好地銷售蜂蜜?
從2017年到2019年,薑曉玉進行了各種嚐試,商業模式逐漸成熟。
在駐村第一書記的支持下,薑曉玉的自媒體創業得到了當地政府部門的肯定。系統瞭解當地的扶貧政策後,薑曉玉借助農產品綠色通道完成了產品質量檢測,並與合作社、其他蜂農簽訂三方協議,確保蜂蜜的供應鏈。在產品的銷售方面,薑曉玉和團隊深挖產品品牌故事,打造產品的文創包裝,並在上海高校、社區和多個線上渠道進行推介、銷售。
值得一提的是,薑曉玉在大三就牽頭建立起自己的新媒體創業團隊,曾“接單”近100個品牌的營銷業務。她的團隊由在校大學生組成,依靠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年輕人的新鮮創意,很快在業內打出了好口碑。她逐漸摸索出了一套中文系獨特的“講故事”營銷方式:將流行文化或文學經典故事與產品相結合,讓消費者更切實地感受到產品特色和使用場景。
在團隊管理方面,薑曉玉也很“有一套”。她在2019年成立了“遇農”公司,現有100多名成員,其中九成是華師大的在校生,此外還有其他高校的大學生,崗位包括文案、攝影師、剪輯師、設計師等。
“之所以選擇在校生,是因為這樣能保障我們有源源不斷的創意,也能帶動大學生實現線上靈活就業。”薑曉玉說,團隊採取“老帶新”的方式,在每個項目組里,都由有經驗的成員主筆,新成員提供創意,大家各司其職,共同完成項目的品牌策劃。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遇農”團隊一度很受打擊。項目停滯期間,薑曉玉並未停止學習,先後參與了上海市大學生基金會和上海海蘊女性創業就業指導中心的項目孵化,在導師指導下進行商業模式的優化。
2022年開始,薑曉玉看準機遇,將業務重點回歸到鄉村振興方面,並和母校華師大達成合作,由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副院長項靜為學生提供寫作指導。她希望在幫助農戶的同時,也能通過發揮專業技能帶來盈利,“當我們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才能繼續堅持做好鄉村振興這件事情”。
2022年“雙11”期間,薑曉玉受隴縣相關政府部門邀請,參與了農特產品的帶貨直播。首次擔任主播的薑曉玉起初心裡有些沒底,但在其他幾名返鄉電商創業大學生的帶動下,很快就用生動的鄉村故事吸引了上萬人次觀看。3天時間,直播間的銷售額達到了近50萬元。
在薑曉玉看來,熟悉家鄉自然地理環境、能講好鄉村故事,是返鄉從事電商的年輕人的優勢,“比如我會在直播間描述家鄉的地理、氣候條件,告訴觀眾為什麼我們的蘋果又大又甜;也會講到我們去收購土雞蛋時,被路邊的大狼狗堵了1個多小時不敢下車,這樣生動有趣的場景是城市居民遇不到的,卻是我們最熟悉的”。
在返鄉創業的過程中,薑曉玉遇到了不少大學生電商人才。她感受到,返鄉創業不只是種地,或單純地銷售農產品,“農村電商崗位很缺專業技術人才,包括能說好普通話、有良好表達能力的主播,以及文案腳本策劃、攝影師、剪輯師等”。
薑曉玉也遇到越來越多有“鄉愁”的大學生。不少學弟學妹看到她的活動推廣後通過不同方式聯繫到她,他們都希望發揮所長,投身建設家鄉的事業。
“我在招聘新成員時,最後都會問一個問題:你如何看待鄉村振興,或者你對鄉村有什麼樣的感想和回憶?我發現很多去到大城市的00後並沒有脫離鄉村,而是有鄉土情懷在,都希望為鄉村振興出一份力。”薑曉玉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2月09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