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瑞麗姐告的第一場婚禮

2023年02月21日08:17

  奘罕路重新響起誦經和音樂聲的時候,事情變得有點稀罕。

  這條全長809米的南北向道路,位於雲南瑞麗姐告邊貿區,和緬甸最大的邊境口岸木姐口岸毗鄰。它銜接了姐告口岸的兩個通道,兩旁的樹化玉加工、玉石報關和跨國物流店舖仍在歇業,長長的樹化玉毛料四處堆放,有的貼著“鋪面轉讓”。這裏沉寂了三年。

  聲音來自姐告佛寺,這條路的最中央。2月2日這天,風吹過,佛寺頂上的鈴鐺就“丁零丁零”響了起來,七八米長的大紅毯鋪開,用傣語寫的結婚海報還差一角沒貼,全寨人穿著新縫的傣裝、簪著鮮花,來聚會。

2月2日,盛裝出席婚禮的人們聚集在姐告佛寺。  新京報記者 徐楊 攝
2月2日,盛裝出席婚禮的人們聚集在姐告佛寺。 新京報記者 徐楊 攝

  這是疫情三年後,姐告的第一場婚禮。傣族人信仰佛教,婚喪嫁娶,節日慶典,這處佛寺彷彿是當地人生活的錨定點,見證了所有重要或平常的時刻。

  當儀式里的歡笑聲向四周瀰漫開來,當地的正常生活也由此重啟。

  團聚

  2月2日早上9點,姐告佛寺,一對新人跪坐在自己親手製作的心形玫瑰花籃面前,接受親朋好友遞來的被縟等禮物,接受長老們“好好過日子”的叮囑,也接受祝福的經文,接受菩薩的注目。

  新郎阿明的動作有些笨拙,他不太懂傣族的儀式,身體傾向妻子阿葉,學著她的姿勢。

  這場婚禮來得不容易。通過朋友介紹,兩人相識於疫情肆虐的年份。阿明在瑞麗市區上班,後來去邊境村寨參與疫情巡防,阿葉住在姐告,防控措施嚴格起來,見面是奢侈的事。能出門的時候,阿明會在工作間隙往返50公里去看阿葉,但也只是在姐告大橋上隔著鐵絲護欄望一望。

  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後,他們選了傣曆的黃道吉日。舉辦婚禮這天,阿葉的弟弟岩沸也忙前忙後,鋪開婚禮海報、記錄賓客姓名、挪動遮陽棚。他沒想到自己還能親身見證這場儀式,半年前,姐姐訂婚的時候,他在微信朋友圈里隔空叮囑:“要幸福啊老姐!”又連發三個哭泣的表情:“估計你們結婚我也回不來了。”

  三年來,這裏多次被封閉管理。2021年3月30日起,姐告大橋禁止車輛和人員通行,生活幾乎停擺,很多人陸續搬走。岩沸也去了幾公裡外的弄恩,後來又去了上海。疫情反複,團圓像是遙不可及。

  直到2022年12月8日,出入瑞麗不再需要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及行程碼,今年1月8日,中緬邊境口岸通道——瑞麗口岸姐告國門、貨場、中緬街等三個通道恢復人員、貨物的通關業務。經中緬雙方政府有關部門共同努力,1月25日,緬甸木姐口岸也終於恢復客運通行。

  人們大概盼這一天盼了許久。姐告國門通道有了喧鬧聲,兩側的出入口,總站著三五成群的人,迎接從緬甸來的親友。有人等不及,越過欄杆,往大廳探頭。

  在對面的緬甸木姐,準備過關的人排起隊。阿妹準備去瑞麗探親,她身邊站著不到三歲的女兒,紮著小辮,好奇地張望,想要打量自己即將到達的陌生城市。但對於很多緬甸人來說,瑞麗是最熟悉的地方之一。比如隊伍里的木金,他原本在瑞麗做電焊,後來因為疫情離開。回瑞麗那天,木金早上9點半就來排隊,到達姐告已是下午3點,“好多人噢,今天我進來(姐告)的時候,差不多有五六十(人)。”

  岩沸回了家,開小吃店的親友也搬回來了,前一天剛從緬甸回來的親戚穿上了嶄新的粉色傣裝,人們笑著聚在這場婚禮上。

2月2日,人們在佈置婚禮現場。  新京報記者 徐楊 攝
2月2日,人們在佈置婚禮現場。 新京報記者 徐楊 攝

  商機

  “鮮花不夠了。”

  2月2日下午四點半,接到來自婚禮現場的求助電話後,賣花的緬甸夫婦趕緊騎上電動三輪車去救急。

  從春節開始,來瑞麗的人多起來,他們的生意也越來越好,有時要忙到夜裡12點。顧客里很多是遊客,根據德宏州文化和旅遊局公佈的數據,瑞麗春節假期接待遊客37.45萬人次,同比增加2142.51%。其中,瑞麗一寨兩國景區1月22日恢復營業,當天就接待遊客7144人,累計接待遊客57444人,很受遊客歡迎。

  60歲的王鳳和老伴兒從黑龍江出發,開著改裝的“房車”,一路向南來到這裏避寒。即便是冬天,瑞麗白天也有20多攝氏度,到處是盛開的藕荷色三角梅,衣服洗完了晾在車邊,一天就能曬乾。

  他們憑藉著多年出行的經驗,落腳在一處有公廁的停車場,方便取水。王鳳張羅著未來數日的生活,不少食材是從弄莫湖附近的市場批發來的,大紅柿子只需要一塊錢一斤。休息的時候,她就坐在小馬紮上,曬著太陽嗑瓜子。

  更多遊客住在酒店。姐告佛寺不遠處的一家酒店剛剛結束春節假期訂房熱潮,前台工作人員張寧興奮又疲憊,“50多間客房每天都滿房,均價也漲了一倍,一天的營業額就過萬元。”整個瑞麗的酒店也都住滿了,2月初才有所回落。

  寂靜多年的酒店被洶湧的客流打了個措手不及:前台的共享充電寶機器閑置許久,出了故障,房間門磁不靈敏,電閘還偶爾跳閘。人也湊不齊,過去三年,不少酒店從業者辭職了。張寧之前工作的酒店,員工從25人減少到3人,不得不關門。現在這家酒店也只有4個人,今年,酒店的第一個工作計劃就是招工。

  人流帶來了商機。來自浙江台州的楊宏,來姐告做生意近30年。如今,他做市場招商,手下一棟商城吸引了幾百家商戶來登記。一個攤位月租2000塊錢,“擺攤賣翡翠,(租金)一天就賺回去。少的能賣幾千,做得厲害的能賣四五萬。”楊宏說,春節期間,一個商戶月租了一個攤位,結果只用三天就把手裡的貨賣完了,來問他能不能退掉剩下的租金。他感到好笑,又很高興,把這件事當成廣告發到了群裡。

姐告大橋上的橫幅寫著“熱烈歡迎姐告居商返家復工複市”。  新京報記者 徐楊 攝
姐告大橋上的橫幅寫著“熱烈歡迎姐告居商返家復工複市”。 新京報記者 徐楊 攝

  他開過三次餐廳,現在也瞄準了新的機會:在商城副樓建一座美食城,將瑞麗零散的小吃商戶集中起來。

  在更遠的瑞麗城區,華豐街附近的商舖正在重新裝修。年輕的女士站在店門口,指揮工人貼上“緬北特產店”的嶄新廣告牌。她是一名緬甸華僑,在將生意轉到芒市一年後,如今重新回到瑞麗,將這裏作為他們新的倉庫所在地。

  這得益於瑞麗口岸的恢復。1月27日,瑞麗口岸中緬跨境貨物運輸全面恢復至疫情前的常態化管理。

  但據老闆娘介紹,如今,緬甸的野生蜂蜜、紅菇、茶葉等特產,仍要從畹町或臨滄的口岸進來,再通過線上直播批發出去。和所有在這裏從事邊境貿易的人一樣,她還在等待姐告國門的貨運完全恢復。

  “闖一闖”

  楊宏的另一棟商城也在裝修,在樓頂遠眺,可以望見緬甸的青山,還能辨認出緬甸大佛。在楊宏的規劃里,這將是一座瞭望台,能看到城市湧動的車水馬龍。這座商城,也將成為專門的珠寶市場。

  在瑞麗,你很容易找到從事翡翠珠寶行業的人。比如阿葉的媽媽。她在婚禮上很顯眼:戴著綠油油的翡翠墜子,披著繡滿金線、鑲著波浪捲邊的玫紅色披肩,和賓客合照、拍短視頻,穿過紅毯和花叢時,總把背挺得直直的。

  翡翠染出了這座城的底色。因為毗鄰緬甸玉石原礦產區,瑞麗是中國最大的翡翠交易市場和翡翠原石批發市場,擁有從原石、加工貿易到批發零售、倉儲物流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緬甸直供”“一手貨源”等廣告語寫滿了大街,許多翡翠商人在賓館長住,房間門口總放著磅秤,房產中介在打廣告時,也不忘註明“房間里可切石頭”,剛上學的孩子,也會跟著父母四處看石頭,知道原石擦出紫色,便是“春料”(紫羅蘭翡翠)。

翡翠原石。  新京報記者 徐楊 攝
翡翠原石。 新京報記者 徐楊 攝

  疫情前,常有海外客戶來阿葉家裡挑選翡翠原石。後來,跨境貨運停了,翡翠進不來,快遞也停了,客戶收不到貨。行業停擺,石頭放在家裡落了灰。

  那三年是瑞麗翡翠商人的“至暗時刻”。

  20多年前,河南南陽人陳玉來到瑞麗定居,孩子在這裏上學、長大、結婚,也跟著她做起了玉石生意。疫情期間,貨物和人都靜止在原地,兒子帶著生意艱難轉戰廣東,陳玉則回了河南老家。

  吳超對那段時間也印象深刻。六七年前,他做生意破產,背著十幾萬債務從老家安徽來到瑞麗,入翡翠局,幾乎是不需要猶豫的選擇。吳超用了六七個月,在市場上到處轉,結識朋友、向他們請教,找到了一份翡翠電商銷售的工作。他聰明好學,掙得不少,不過兩年多,外債就慢慢還清了。

  在複雜的翡翠加工商業鏈中,吳超漸漸找準方向,主做毛坯和成品。2019年底,他轉戰去了廣東平洲。沒想到,剛去了一兩個月,疫情暴發,大批瑞麗翡翠商人湧進來,“市場太飽和了,像一個脹滿氣的氣球一樣。”他被擠出了局,團隊散了,只好找了個公司上班。

  如今,商戶陸續回歸。1月17日,國內最大的翡翠批發市場之一——姐告玉城正式重新開市。據姐告玉城公司辦公室主任胡廣逵介紹,目前市場日均客流量在1萬人以上。截至2月10日,已有80%左右的商家回到這裏,“去年年底,我們就製定了租金減免、提供免費午餐等優惠政策,吸引商家回流。”

2月10日,姐告玉城內,眾多商販回流。  新京報記者 徐楊 攝
2月10日,姐告玉城內,眾多商販回流。 新京報記者 徐楊 攝

  陳玉也回到了這裏。2月10日是她擺攤的第三天,她還在最靠近正門的老位置,慢慢賣掉一些積壓的貨物。

  吳超也果斷決定回瑞麗:“趁現在還沒有那麼多人回來,我先站穩腳跟。”母親不理解他的決定,希望他穩定。吳超勸她,“我再去瑞麗闖一闖,說不定比現在還好。”這些日子,他騎著共享電動車,四處尋找合適的鋪面。

  阿葉的母親或許明白吳超的期待。婚禮那天晚上,她站上舞台,唱起了傣語歌,周圍的人輕輕用手打著節拍。兒子回來了,女兒結婚了,生意又能開張了,這足以讓她相信一切都在變好。

  回歸

  人們印象中,瑞麗的夜晚是吵鬧的。

  主播們或許為此貢獻了不少音量。2017年,玉石直播剛剛興起,就迅速“沸騰”了翡翠市場。主播們深諳人們的消費心理,知道晚上的交易量大,常常通宵達旦直播。在瑞麗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XX直播基地”“歡迎各大直播公司洽談合作”“招聘主播助理”的廣告。

  福建人林建新是在2019年、2020年左右進軍直播行業的。他曾是姐告玉城的老商戶,擺了十幾年攤,在姐告和瑞麗城內都開了店,主做成品雕刻和翡翠直播。在他的記憶里,疫情前,瑞麗各大市場根本擠不進去,有的一直連夜播到早上七八點鍾。“那時候直播一次成交上百萬(元)很正常的,幾十萬(元)的太多了。”而瑞麗玉石直播的火熱,甚至帶動了廣東的廣州、四會等地區。

  這種火熱的場面在2021年4月驟然冷卻,當年3月31日,瑞麗市工業和商務科技局發出通告,因為疫情,決定從當年4月1日起,全市的珠寶交易市場、直播基地和翡翠互聯網直播經營主體,暫停一切線上線下經營活動。很多主播離開了,2021年底,林建新也去了鄰近的騰衝。那些花哨的廣告紙,字樣也磨損到幾乎看不清。

姐告小巷牆上殘留的主播招聘廣告。  新京報記者 徐楊 攝
姐告小巷牆上殘留的主播招聘廣告。 新京報記者 徐楊 攝

  林建新並不適應在騰衝的日子,“做翡翠(直播),離不開這個地方。”工作室里的主播王鵬說。現在,他們又回到瑞麗,經營了四五個賬號,每次至少直播四個小時,每天播2到3場。以前,最好的時候,一晚上能有百萬人觀看,成交量達到一兩千萬元,“現在(成交量)大概是鼎盛時期的三四成,比疫情時高一兩成,有種剛起步、重新洗牌的感覺。”林建新說。

  據姐告玉城電商總經理司光洋介紹,年前,他們發佈了“免租一年”的通知,在正月十五前後,主播們陸續回來,相比疫情前統計的5萬名,現在已經恢復了五六成。各直播平台也向姐告玉城提供了扶持方案,“比如有新賬號在瑞麗開播,有的平台會提供流量扶持。”司光洋說。

  當然,仍有不少人在觀望,“做直播的人希望供貨人先回來,他們擔心沒人送貨。供貨人就想著,有人來直播了再來送貨。”但司光洋並不擔心,他相信這座城市的優勢和吸引力,只是“恢復需要一個過程”。

  痕跡

  身處這座城市,疫情大流行留下的印痕仍舊如此顯眼。比如在婚禮上,阿明會熟練談論起自己作為首批“守邊人”,在邊境線值守巡防時,如何跟山裡的蚊子、毒蛇鬥爭。

  比如,超市的老闆娘胡萍,曾是一名醫生,治療過瑞麗首例境外輸入病例,那是從緬甸偷渡過來的漢族女性,胡萍記得,她長得漂亮,還在信里叮囑老公,好好照顧三個孩子。

  辭職以後,2022年10月,胡萍和姐姐接手了這家小超市,那時還只能接些配送的訂單,春節期間,他們光是凍蝦就賣出了90多件,賣斷了貨。

  解田是一名房產中介,疫情期間,他是一名社區網格員,再往前,他在弄莫湖邊開了一家精品店,那是瑞麗市區最好的地段之一,“每天晚上路過的人像趕集。”看不到疫情盡頭的時候,面對即將到來的虧損,他心一橫,把店關了。

  2021年年底,看到社區發佈了網格員招募通知,他報了名,成了瑞麗600多名社區網格員之一,每個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他戴上口罩,和同事一起服務1500多名居民,協助做核酸,去高速路口值班,監督居民居家隔離。有時候,居民情緒激動,他只能不停解釋。

  這個職業被留在曆史里,解田在往前走。他成了一名房地產銷售,從房價里,他看出了這座城市的變化:目前瑞麗的房價跌到近5年來的穀底,毛坯房每平方米價格在5000元左右,比售房最高峰時期降了近2000塊錢。

  房屋租金也在下跌。解田說,疫情前,一套106平方米的房子,按照裝修、地段,每年可以租到兩萬甚至四五萬不等,但疫情期間,年租金陡降到一萬五六千元。

  或許是觸底反彈,每天泡在售樓處的解田覺得,如今的房屋租售市場又有了複蘇的跡象。據他觀察,春節後,特別是正月初十以後,每天客流量比節前增加了一兩倍,最多的時候,每天有幾十人光顧。房價也開始回暖,那套106平方米的房子,租金又漲了兩三千元。

  “房價一定會恢復到之前的水平,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解田很樂觀。

  這種樂觀不是毫無依據的。2月,瑞麗市出台了《關於瑞麗市提振市場信心促進經濟恢復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在建築地產、就業創業、稅收優惠、旅遊經濟、外貿發展等領域研究謀劃了24條政策措施,為市場注入信心。

  婚禮當天下午,新郎阿明還在手機上看到,姐告邊境線上,三層防護網中最內側的圍牆開始拆除。“要發展經濟了!”有人中氣十足地衝著周圍人解釋。很多人舉著手機來這裏拍照,有人問:“拆了牆高不高興?”有年輕的男孩笑了起來,小聲說:“高興。”

2月2日,工人正在拆除防護網。  新京報記者 徐楊 攝
2月2日,工人正在拆除防護網。 新京報記者 徐楊 攝

  在過去的三年里,這裏戒備森嚴,到處懸掛著警示語,靠牆一側的商舖全部貼上了“疫情防控期間此房無人居住”封條。

  如今,這一切正在鬆動。

  (應受訪者要求,除岩沸、胡廣逵、司光洋、林建新、王鵬外均為化名。特別感謝周嘉宇對本文的貢獻。)

  新京報記者 徐楊 左琳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