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發佈春季預防食源性疾病提示

2023年03月21日17:28

近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發佈春季預防食源性疾病的提示,對致病菌汙染、蘑菇中毒、野菜中毒、野生河豚貝類等可能導致的食源性疾病作出提醒。

預防致病菌汙染導致的食源性疾病

隨著氣溫的增高,食物易腐爛變質,其中被致病菌汙染的食物在較高的溫度下存放,如果食品中含有充足的水分,在合適的pH值和營養條件下致病菌就會大量生長繁殖或產生毒素;被汙染的食物未經燒熟煮透或者煮熟後又受到帶菌容器或食品加工工具或食品從業人員帶菌者的汙染,食用後引起發病,常見症狀為腹瀉、腹痛、噁心、嘔吐等胃腸道症狀。

細菌性食源性疾病主要發生在餐館、學校食堂,常見的食物-病原組合包括副溶血性弧菌-動物性海產品、沙門氏菌-肉類、沙門氏菌-蛋類、蠟樣芽胞杆菌-面米食品等;預防致病菌汙染,要從原料的引進、加工、消毒及工作人員個人衛生等多個方面嚴格把關,加強餐館、食堂的衛生監督管理,確保食材的新鮮、清潔、安全、無害。

預防毒蘑菇中毒

春季毒蘑菇中毒多見於雲南、貴州、湖南等南方地區,主要由自采或誤食野生蘑菇引起,多發生在家庭和街頭攤點。毒蘑菇中毒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幻視幻聽、譫妄、光敏性皮炎、肝脾腫大、呼吸困難、肝損害甚至死亡等。預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不食用野生蘑菇,各地應根據當地毒蘑菇中毒的特點、毒蘑菇種類、高發季節,結合氣溫、濕度、降雨量等因素,在野生蘑菇成熟期前進行預警預報,及時發佈風險警示或消費提示;在野生蘑菇采食期,產菇和有采食野生蘑菇習慣地區的有關單位,應通過各種形式告知廣大居民不採摘、不買賣、不食用野生蘑菇;在發生過誤食毒蘑菇中毒的地方,建議豎立附有毒蘑菇照片的警示牌。

預防菜豆和有毒野菜中毒

菜豆也叫四季豆,含有皂甙和植物血球凝集素等天然毒素,若未充分燒熟煮透,毒素沒有被完全破壞,食用後可導致中毒,主要發生在家庭和單位食堂,因此食用時一定要“燒熟煮透”,使四季豆失去原有的生綠色和豆腥味再食用。

春季野菜生長旺盛,因誤采誤食野菜、野果引起中毒的事件也日漸增多。中毒原因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有些有毒植物與野菜、野果的外觀相似,如毒芹與水芹、化兒草與血皮菜,馬桑果和桑葚等,誤采誤食後引起中毒;二是有些野菜、野果含有微量天然毒素,如:蕨菜、桐油果,如果烹飪不當或一次食用量過大也會引起中毒。野菜中毒主要發生在家庭和農家樂等場所,野果中毒多因兒童和野外作業者誤采誤食引起,中毒症狀以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多見,嚴重的可出現呼吸困難、昏迷,甚至死亡。因此不要隨意在公園、路邊或野外採摘不熟悉、不認識的野菜、野果食用。

預防野生河魨、貝類和魚籽中毒

預防野生河魨魚中毒,首先要識別其形狀並認識到河魨魚本身含有有毒成分,每年春季2月—5月為河魨魚的生殖產卵期,毒素含量最高,如加工烹調方法不當,食用後發病急且劇烈,潛伏期為10分鍾—3小時;早期有手指、舌、唇刺痛感,然後出現噁心、發冷、口唇及肢端知覺麻痹,心血管系統出現心律失常,血壓下降,最後因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麻痹而死亡。預防野生河魨中毒最有效方法是不捕撈、不買賣、不食用不認識的野生河魨。我國近幾年的高危食品是雜魚乾,購買時要注意甄別、剔除野生河魨。

貝類中毒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季節性,渤海區域一般在5月,東海6月高發,近年發現的高危貝類主要是貽貝(又稱海虹、淡菜)和蛤蜊等,主要以麻痹性貝類毒素為主。麻痹性貝類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有赤潮發生時,貝類大量攝食有毒藻,其藻毒素在貝類體內累積,當毒素含量超過人類食用安全標準時,就會發生中毒的危險,症狀主要包括唇、舌、指尖、腿、頸麻木,運動失調、頭痛、嘔吐、呼吸困難,重症者會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故稱麻痹性貝類中毒。預防貝類毒素中毒一是要對捕撈的貝類進行毒素監測;二是對海水養殖區附近的水質進行監測、預報,如發生赤潮時,應對養殖的貝類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三是在容易發生貝類中毒的地區開展相關食品安全知識宣傳。

魚籽中毒在我國湖南、貴州、江西等省份多有發生,主要由石斑魚魚籽引起。石斑魚魚籽有毒,特別是在四五月份毒性更強,主要症狀為嘔吐、腹痛、腹瀉、頭痛,嚴重者抽搐、昏迷,可出現死亡。預防魚籽中毒,最好的措施是不食用有毒魚卵,如食用有卵的淡水石斑魚時,一定要將魚血、內臟、魚籽清除乾淨,同時,也不要用來喂食家中的雞、貓、狗等動物。食用後,出現任何不適,輕觸咽喉位置催吐,並迅速就醫。

編輯 祝鳳嵐

校對 王心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