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民企看信心丨一家民營企業如何打造“鋼鐵肋骨”

2023年03月23日18:23

  新華社天津3月23日電(記者郭方達)開春不久,天津銀龍預應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誌峰卻說自己早已“忙暈了”。

  “守住自己有的生意,還得想想潛在訂單怎麼搞。”這位出生於1976年的民營企業掌門人,給人的感覺風風火火。

  專注於高強度預應力材料領域的銀龍股份,現下的生產已經快排到2024年。來自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訂單,也令公司今年百分之二十的出口增長目標近乎板上釘釘。但謝誌峰和團隊成員依舊不那麼滿意。

  “我們正在研究如何在產源地進行加工生產,這樣能夠有效降低我們的出口成本。”謝誌峰說。這家企業,似乎過去幾十年里,就是一直這麼往前想、跑著幹的。

  工人正在清點準備出庫的產品。新華社記者 郭方達 攝
  工人正在清點準備出庫的產品。新華社記者 郭方達 攝

  1978年,銀龍股份的前身在河北省河間市創立,十年的時間讓銀龍積累了技術,也在當地小有名氣,但初創團隊往前想了一步。彼時天津市的冶金拉絲行業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為了搶占技術高地,銀龍離開了深耕十年的河間市,來到了天津。

  “那時我年紀還小,只是在廠里偶爾幫幫忙。”謝誌峰迴憶,來到天津,許多工人才第一次見到火車,“對我們的觸動很大,更讓大夥覺得,得不斷向技術高地靠攏。”

  20世紀90年代,銀龍與天津數個老牌車間合作,打算在市場上推出一款響噹噹的產品。

  彼時在鋼絲領域,質量穩定、混凝土黏合性強的鋼絲,市場需求量極大。國內技術仍處於拓荒期,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產品是市場上的主流。

  銀龍反複琢磨發達國家產品,並嚐試各種工藝,終於在1991年成功研發出自己的“鋼鐵肋骨”——螺旋拉拔模具和螺旋肋預應力鋼棒、鋼絲。相較於當時國外的牛耳鋼絲等產品,該模具生產的螺旋鋼絲具有更好的適配性與更高的精度,在當年就創造了六百餘萬元的利潤。

  借助拳頭產品,銀龍一舉打響了名氣。而中國對外開放的腳步更使得銀龍將市場開拓到世界各地,中國製造的鋼筋等材料,開始參與世界範圍內各類工程建造。2005年,銀龍的預應力材料、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等產品,就銷往了全世界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然而,隨著部分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銀龍等一批中國鋼鐵企業面臨國外市場的大幅萎縮。“2008年前後,我們眼看著公司大屏上的世界地圖上,標記有合作夥伴的國家板塊一個個暗下去。”

  工人正在對鋼絲進行加工。新華社記者 郭方達 攝
  工人正在對鋼絲進行加工。新華社記者 郭方達 攝

  沒有退路的銀龍又像當年一樣,沉下心做技術研發。2012年,憑藉對軌道板關鍵材料研發的長期積累,銀龍股份與鐵路系統相關單位共同研發,將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一款軌道板推向市場,一舉達到領先水平,企業的發展又重回正軌。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是我國對於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也是銀龍近年來的主攻方向。作為鋼材生產商,能源耗費問題始終是頭上的“緊箍咒”,如何向綠色“轉身”,開闢一條長久的持續發展道路,是包括銀龍股份在內許多製造型企業的必答題。

  2022年,企業投資近千萬元,在廠區內建成了2000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利用企業內廠房、辦公樓、門衛室等屋頂的空間安裝了近4000塊光伏發電板。

  在公司展廳內,一整套監控設備能夠實時反映出各個廠房的發電及能耗狀態。通過擴大綠色能源的適用範圍,企業預期每年將節約200萬元的能源成本。

  2022年,銀龍股份入選第六批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這給了謝誌峰及團隊更大的信心。

  “新能源設施配套可以是我們未來的一個業務方向。”今年全國兩會結束不久,謝誌峰又琢磨起來,對未來信心滿滿。

(本文來自於新華網)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