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律師》和《斷網》,香港電影的兩種切面

2023年03月23日15:07

作者 / 向向
作者 / 向向

編輯 / BiBi

運營 / 小餅乾

3月11日,第4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正式公佈本年度展映名單,有點熱鬧,但不多。

為期12天的第四十七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今年將選映來自64個國家及地區近200部電影,當中包括9部世界首映、6部國際首映及67部亞洲首映,超過320場於戲院及網上平台放映。

有點互相映照的意思,近期上映的香港本土電影也頗有一種,有點精彩,但不多的意思。

前腳,去年的香港票房冠軍《毒舌律師》上映;後腳,郭富城帶著《斷網》又向我們走來。《毒舌律師》的上映讓子華神的內地粉絲狠狠開心了一把,雖然並未續寫在港的神話,但至少能收穫實打實的票房和口碑。《斷網》就沒那麼順心了,口碑票房雙雙遇冷。

港片回春?

在香港叫做《毒舌大壯》的《毒舌律師》,頗有種當年《戰狼》在內地的架勢。

有《明日戰記》在前,本以為香港本土電影再衝刺票房紀錄會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但現實是,香港本土電影的票房紀錄在一年里已經易主多次,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回春的氣息。

自從2004年,周星馳的《功夫》刷新票房紀錄之後,香港電影彷彿盛極必衰,進入了一段很長時間的消沉期。在此之前,90年代的香港電影在亞洲乃至世界舞台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份量。

《功夫》的票房冠軍當了12年,2016年,被郭富城、彭於晏等主演的《寒戰2》,才以6682萬票房的成績超越。但後無來者,2016年正是內地市場蓬勃發展的時期,年票房成績454億,票房冠軍——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更是突破了30億大關。

單從電影院的收入來看,香港本土電影低迷的十年,並不是市場在萎縮。香港電影協會(MPIA)的數據顯示,2010年香港本土票房總共13.4億港幣,比2009年的11.2億增長19.6%;從2015年到“新冠”爆發的2019年,香港票房每年都超過了18億港幣。

這塊蛋糕主要被進口大片吃掉了。

2021年,卻又突然換了光景。

先是電影《梅豔芳》砍下6250萬港元票房,再次讓成為亞軍的《功夫》挪了個位置,彷彿發芽鬆土,越來越多的新電影湧出,在榜單上不停留下新的名字。

2022年《明日戰記》一舉拿下香港市場亞洲電影票房冠軍,而這一成績又很快被《毒舌律師》再次刷新。

2023年,電影《正義迴廊》拿下3914萬港幣、《閤家辣》砍下3262萬港幣等等,並且,同時有5部影片突破3000萬港幣票房,香港電影市場開始觸底反彈。2023年賀歲的《毒舌律師》更是讓香港電影進入了1億港元票房時代。

出港不順

走出香港,卻又是另一番景象。

十數年來,高票房的香港電影屈指可數。超過6億票房的香港電影共有11部:2016年的《澳門風雲3》、《寒戰2》和《使徒行者》,2018年的《無雙》,2019年的《掃毒2》、《反貪風暴4》、《使徒行者2》和《葉問4》,2020年的《拆彈專家2》,2021年的《怒火·重案》和《反貪風暴5》。

到了2022年後,很少再有港片賣出特別好的票房成績。

近期的電影也是如此,《毒舌律師》除了上映首日以300萬的微弱優勢壓倒《流浪地球2》成為當日票房冠軍,在上映9天后才堪堪破億,而原本在豆瓣高達8.0的評分也回落到了7.6。《斷網》也是類似的劇情,即使有頭部港片主創班底,獨占了檔期紅利,映前點映口碑良好,看似開局不錯,但在上映僅兩天時間後,《斷網》口碑和票房便紛紛跳水,走勢不佳。

《毒舌律師》和《斷網》,實際上是目前香港電影的兩種切面——前者,某種程度上是安全牌;後者,則是不徹底的創新牌。

有黃子華作為票房號召的主心骨,又有香港票房冠軍的口碑背書,題材也是熱愛香港影視觀眾們會接受的律政題材,《毒舌律師》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是:黃金年代結束後,本土香港電影在內地水土不服的縮影。

但由於成本不高,在港收穫票房冠軍,在內地也成功破億的《毒舌律師》依然是以小博大的優秀作品。

而《斷網》則涉及到了新的金融題材,但始終離不開守舊的本質。陣容,依然是郭富城+林家棟,網絡金融犯罪,也還是犯罪,在緊張氣氛的渲染下,總讓人恍然間回到了《寒戰》。其中的網絡犯罪元素也顯得讓人不能信服,引發觀眾的吐槽。

單純今年,已經上映的三部港片,就已經有兩部口碑票房雙雙敗北。
單純今年,已經上映的三部港片,就已經有兩部口碑票房雙雙敗北。

不過,內地市場和香港本土市場的票房不一,老規律了。

早在港片黃金年代時,作為8090一代回憶中經典的《大話西遊》,實際上在香港賣得並不好。彼時,周星馳在剛剛成立的彩星電影公司,賠到結業。在內地卻是另一番景象,盜版碟瘋賣,“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但我沒有珍惜”充斥在每個校園BBS。

隨著港人陸續出港,越來越多的內地電影帶上了“港味”。但他們的命運也不同,比如,2018年,林超賢的《紅海行動》,在內地市場收穫36.5億人民幣,而在香港本土則只拿下871萬港元。

顯然,港片想在港回春,並不是容易事。

“港片”分路

但經曆過香港電影黃金年代洗禮的人總是忍不住想問一句:香港電影何以至此?

人才斷檔,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明日戰記》在內地的票房已經說明,即使有老面孔,內地市場也不一定買賬了。

近20年來,香港電影人才的斷檔非常可怕,新人導演、新人演員無法扛起市場,依然靠著老中一代支撐。於是劉德華、郭富城、古天樂、劉青雲、張家輝等人反反複複地相互搭配,極少有新人跑出來。

不僅僅是人才斷檔,由於同時期內地市場的全面開花,大量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整體的製作能力下滑,市場大環境不斷惡化。隨著技術發展,電影製作的成本在不斷提升,但香港市場並沒有出現任何的增長。為了生存,香港電影不得不開始跟內地合作,憑藉內地的資本,來進行製作上的升級,這也直接導致了香港本土電影的式微,純港片越來越少。

到今天,由於大量人才出走,實際上香港電影早已不局限於香港,而變成了華語電影大盤的一部分。但,大眾在討論香港電影時,依然把目光局限在港內。

自香港電影分道揚鑣,主流的有北上的專注合拍片與留守香港堅守的兩條道路。前者強調“兼容并包”,模糊地域身份,追求文化同構,規避準入障礙;後者則持續去類型化,僅以市場角度觀察,多為小題材、小製作的“自娛自樂”。

前文提到的《紅海行動》就屬於林超賢與內地主旋律的碰撞。

受限於資金,市場等多方面因素留守派的作品開始原地打轉。自香港電影市場成熟以來,已然形成了以動作、懸疑,警匪等題材相互滲透的某種“香港電影”的定式,到今天,也仍然在這個小圈里打轉,難以超越以往的輝煌。

從最初的百花齊放,到內地合拍片時代,再到如今的輝煌不再,香港電影留給內地觀眾無數經典記憶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港片式微的事實——記憶中的面孔逐漸老去,平均年齡50+的TVB一代還在挑大樑,吳孟達、廖啟智、陳木勝、曾江等人相繼離世;主題越拍越舊,根本離不開動作片的範疇,卻再也找不到熟悉的無厘頭。

也有人走了第三條路。
也有人走了第三條路。

為了挽回港片榮光,陳可辛成立了泛亞洲製片公司Changin’ Pictures,不過他的選擇不再是大銀幕,而是成為流媒體的供貨商。

在首批項目中,擱置多年的《醬園弄殺夫案》也將在與章子怡的合作下拍成劇集。談及為何繞過“製發放”,陳可辛坦言:電影工業本就很難支援“作品”,影院生存壓力之下更會如此,沒法不改行。

顯然,經典港星如同劉德華、梁朝偉,也可以是內地春節檔的重要嘉賓;香港出身的導演如陳可辛、林超賢可以改拍小屏幕,或者大陸合拍片,屬於香港本土電影獨有的東西越來越少。而在香港本土堅守創作的新一代創作者們,卻踏不出舒適圈,才是港片逐漸式微的本質原因。

圖源:微博、豆瓣,侵刪。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