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醫學家年會·巔峰對話② | 醫院、學科帶頭人齊聚 共話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3年03月26日13:25

  醫師報訊(融媒體記者 尹晗 張玉輝 賈薇薇 劉則伯)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係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公立醫院的高質量發展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公立醫院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作為專為醫療行業傾心打造的行業管理品牌盛會,醫學家年會自創立伊始,便以推動行業前行為宗旨,聚焦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本屆年會,多位來自全國的院管專家和學科帶頭人,就醫院管理、學科建設方面大家關心的話題進行討論。

  一、主旨報告

  減少患病率就要堅持預防為主關口前移

  山東省立醫院院長趙家軍

  “有病長壽是難受,無病長壽是享受。” 趙家軍表示,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人均壽命的逐漸增加,我國正在快步邁入長壽時代,但很多老年人存在“長壽不享受”的問題。他表示,我國大致有1.9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只有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才可能降低慢病發病率,對於慢病患者來說,雖然藥物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疾病症狀、延緩疾病發展,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改變自身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對飲食、運動、作息進行合理規劃和控製。

  趙家軍認為,健康教育是慢病防治最經濟有效的手段之一,通過健康教育可以讓群眾充分認識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做到預防為主,推進慢病防治關口前移。美國從1963年到1998年35年間,依靠對居民宣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59%,中風死亡率下降了64%,改變生活方式可預防80%的冠心病、中風、2型糖尿病以及40%以上的癌症。

  “先省飯錢,後省藥錢。”趙家軍指出,肥胖是眾多慢病的基礎。中國成人肥胖/超重率超過50%,已居世界首位,預計2030年會達到61%。至少有36中的腫瘤和肥胖有關,40%~70%的慢病與肥胖有關,合理膳食可有效降低肥胖發生率,預防慢病的發生。

  以高水平學科建設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

  中國醫學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徐浩

  “以中醫理論創新提高臨床療效,促進學術發展是西苑醫院心血管學科一直以來的目標。” 徐浩表示,西苑醫院曆時半個多世紀、四代人的不懈努力,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中醫病因病機認識,首倡冠心病活血化瘀、活血解毒等治療方法,創製有效方藥,顯著提高了中醫在冠心病防治方面的療效,並且在全國推廣應用。

  “在陳可冀院士等老專家的帶領下,心血管病中心全體人員在傳承的基礎上謀求發展,力爭做到現代診療技術與中醫特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通過心血管亞專科錯位發展,形成各自特色優勢。” 徐浩表示,“科研來自臨床,注重創新與轉化應用,以科研促進臨床特色優勢”是西苑醫院一直以來堅持的方向,目前該院在現代先進診療基礎上,突出中醫特色,中西醫結合優勢互補,在心血管常見病、危重病診治方面取得顯著療效,獲得了廣大患者信賴和讚譽。

  自2019年以來,以國家中醫心血管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及國家醫學中心創建為契機,西苑醫院心血管學科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力爭實現跳出醫院“強學科”的目標,通過整合資源,創新協同機制,構建戰略新格局,努力建成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中醫、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臨床及研究基地,以高水平學科建設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

  二、麻醉時刻

  聚焦麻醉醫學教育 推進高質量醫師培養

  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麻醉學

  教育研究會理事長曾因明教授

  “麻醉科醫師首先是個醫師。”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麻醉學教育研究會理事長曾因明教授從三方面對推進高質量醫師的培養進行了全面的闡述。

  首先,他認為要找準學校教育的定位。學校教育要構建具有特色的終身醫學教育體系,教育者必須是熟知國際發展曆史與前沿、準確研判我國國情與科情、近期計劃與長遠目標相結合,提出醫學教育的中國方案。其次,推進高質量醫師的培養。學校應為“高質量醫師”奠定堅實基礎,同時,信仰是必修課,要將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實處、植入教育全過程。

  最後,一名優秀的醫師的卓越之路要做到能聽、善悟、勤行,知行合一、反複昇華。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麻醉科姚尚龍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麻醉科姚尚龍指出,麻醉科是體現醫院綜合實力的臨床專科,是各臨床學科發展的平台。然而,在較長一段曆史時期內,我國麻醉學教育分為在校教育,畢業後教育規培,繼續教育(終生教育)以及精英教育(研究生)。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麻醉從業人員不僅數量嚴重不足,而且具有大學本科學曆者很少,不足10%,這種狀態極大地阻礙著我國麻醉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要發展麻醉學科就要重視麻醉學教育本科在校教育為我國特色,規培與國際接軌,繼續教育體系逐步規範,精英教育成績顯著,為麻醉人員素質提升,教育先行”姚尚龍表示,隨著新時代人民舒適化醫療需求增加,麻醉不僅服務於手術室,無痛分娩、無痛胃腸鏡、小兒各種檢查檢查、介入、微創手術等都常規需要麻醉,提高麻醉人員素質,規範臨麻醉行為,勢在必行。

  近年來,多項國家文件提及麻醉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如2022年12月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了《國家衛生健康委關於印發及其實施細則的通知》,其中麻醉權重大幅提升,體現在對學科建設、行業規範、質控標準和過程監管等。同時隨著麻醉專業在醫學科學的地位認可度不斷提升,未來將成為醫院里最大的科室及學科。

  “可以說沒有麻醉科的高水平,就很難有醫院的高質量發展,麻醉學也迎來了發展的重大曆史機遇。”姚尚龍說道。

  三、巔峰對話·院管篇

  從ChatGPT展望智慧醫療發展趨勢

  近日,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放異彩”備受全球矚目。如何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借助人工智能推動智慧醫院建設,也是醫療領域等多方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智慧化早已潤物無聲地走進人們的就醫過程中:打開手機,通過互聯網醫院,百姓即可進行預約掛號;電子病曆的普及早已打通醫院內部信息化系統,使患者信息在院內乃至不同院區間實時流動並共享;疾病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使科研進一步貼近臨床……

  本次年會的首個巔峰對話環節,在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廖專的主持下,山東省立醫院院長趙家軍、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黨委書記王笑頻、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黨委書記陳良萬、中國人民武警部隊重慶總隊醫院院長王偉、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院長何春明、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副院長昌盛、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副院長李穎川、重慶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肖明朝就各醫院在智慧化建設上的經驗、醫工交叉中AI產品與學科發展如何快速融合等話題展開了討論。

  “三位一體”智慧醫院建設在推動

  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

  智慧醫院建設和醫院信息標準化建設等已成為促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智慧醫院是未來醫院信息化建設的主旋律。《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促進行動(2021-2025年)》中製定了電子病曆、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三位一體”智慧醫院目標。

  然而,智慧醫院建設不僅要明確功能定位,確保智慧醫院功能多樣化,從頂層設計、體制機制、硬件設施、學科建設、人才技術引進等方面進一步協同完善,同時也要通過管理創新、結構調整、流程再造等,以患者體驗為中心,才能讓智慧醫院真正變得智慧、便捷、有溫度、有效益。

  該討論環節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副院長吳泓主持,陝西省人民醫院副院長王建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金華醫院黨委書記杜金林、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院長肖政華、 山西白求恩醫院副院長張莉芸、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工會主席洪亞菜、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李才銳腦力激盪,暢談了智慧醫院建設的實踐與展望。

  如何根據醫院文化特色

  打造服務品牌?

  醫院文化是醫院品牌的靈魂,只有擁有優秀文化的醫院才具有良好的醫院品牌。因此,創建優秀的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已經成為當前醫院管理者關注的熱點問題。

  文化力量是醫院永恒的競爭力,良好形像是確保醫院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只有建立起優秀的醫院文化,才能提高醫院經營管理的文化品位,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在日益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在錫林郭勒盟中心醫院院長王洪武的主持下,四川省樂山市人民醫院院長曾國軍、開灤總醫院黨委書記、院長高景利、北京市海澱醫院院長張福春、廈門市第五醫院黨委書記丁麗遠、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消化病醫院院長庹必光、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院長周政、四川遂寧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侯勇、北京市第六醫院院長盧豔麗、貴州航天醫院副院長朱往文就醫院文化和品牌建設的關係以及醫院文化和品牌建設的實踐展開探討並進行了分享。

  四、巔峰對話·學科篇

  如何從大學科走向強學科?

  衡量一個學科是否優秀有四個標準,即行業內影響力、臨床業務量、培養人才力度以及是否有良好的學術科研產出。

  對於公立醫院而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學科建設是一個繞不開的核心。學科建設也是現代醫院管理重中之重的工作,它關係到醫院的行業影響力及社會競爭力。一句話,學科建設是當下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涵和重要抓手。學科強,則醫院強。

  然而,隨著各醫院的發展,各學科專家和醫生的努力,學科發展越來越大,但是卻未必越來越強,如何把關係到更多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學科做強?在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內科醫學部令狐恩強的主持下,成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院長張勤修、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院長張榮貴就如何將大學科發展為強學科展開了深入探討。

  五、致敬醫界豐碑·醫學大家故事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院長孫錕

  昔日,一大批深受西方醫學教育濡染、極具影響力的醫學大家,響應國家號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赤子之心和獻身祖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報國之情;

  “新華的初心:愛民為民,篤信而立;新華的使命:守護健康,篤信而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院長孫錕教授在分享中穿越曆史長河,講述新華醫院的初心和使命。

  上海胸科醫院陸舜

  她45歲學英語,50歲學看CT,87歲仍堅持看門診,是肺癌治療的“領潮者”。她在我國最早推動循證醫學,讓主流臨床研究模式從回顧性研究轉為隨機對照研究模式。

  她是帶領上海市胸科醫院參加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的先驅,如今醫院已成為很多國際多中心研究的引領者。她就是上海市胸科醫院廖美琳——她的學生,上海胸科醫院陸舜教授分享了她的故事。

  六、跨界·愛與期盼-醫師關愛行動

  關愛醫師 從我做起 從此刻做起

  “我們常說醫師是公眾健康的‘守門人’,他們堅守一線,救死扶傷,護佑人民健康。他們舍小家顧大家,時刻牢記醫者使命。我們看到和感受到了太多溫暖和令人感動的故事,也體會和理解每一個故事背後,醫者的付出與犧牲。因此,關愛醫師,要從我做起,從此刻做起,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參與到關愛醫師的行動中來。”

  在“愛與期盼-醫師關愛行動”環節,醫師報執行社長兼執行總編輯張豔萍介紹了2023年春節,上汽通用汽車別克品牌聯合《醫師報》社、網易新聞發起的“感謝守護每一城,GL8守護你團圓的每一程”公益活動,活動中,別克提供了100輛GL8,護送忙碌了一年的醫護人員回家,或者讓他們的親屬來工作地“反向”團圓。活動得到了19家媒體的接力傳播,超過1.2億公眾關注了此次活動,紛紛在留言中表達了對於醫務工作者的感謝和敬意。

  “這是一次成功的跨界合作,在守護醫務工作者團圓的同時,也傳遞了醫療行業的正能量,讓公眾參與到關愛醫師的行動中來。未來我們也將繼續傳遞醫界正能量,傳達醫者心聲,做好醫療行業的傳聲筒。”張豔萍表示。

來源:醫師報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