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長城、大運河、明十三陵、周口店……豐富而多元的曆史文化資源,是北京文化之城建設的根基。
然而,同樣具有曆史文化資源的城市還有很多,北京推進文化建設為何走在前列?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科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河說,“北京在城市曆史文化保護方面做了許多工作,效果非常顯著,而在推進文化之城建設過程中,這樣的工作更進了一步,有非常明顯的文化資源整合、統籌的特點,這是許多同樣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所缺乏的。如北京的三大文化帶的建設,北京市把散點分佈的文化遺存進行統合,幾乎覆蓋了所有的區域,形成了文化建設和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實施細則。”

北京具有文化建設的獨有條件
新京報:北京推進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建設,對北京文化中心的建設有何意義?
李河:一個城市在國內甚至全球產生自己獨有的影響力、吸引力的基礎各有不同。有的城市有獨有的特產,如礦產、知名產品等;有的城市有豐富的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有的城市有強大的文化創意基礎……這些可以看作是先天的稟賦,也可以稱之為城市的“發展運氣”,這個概念是從哲學中的“道德運氣”化用而來,一個城市的自然、文化、產業等各種資源,都可以稱為“發展運氣”。
比如,北京兼具多種發展資源和優勢,尤其是大量的文化遺存,世所罕有。舉例來說,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就有八個,其中大部分是北京獨有的。三條文化帶亦如此,長城和大運河雖然並非北京獨有,但長城最優質的資源在北京;大運河的一端在北京,而北京同時還是運河文化帶最關鍵的城市之一;西山永定河則涵蓋了數十萬年人類發展的遺蹟,擁有三千年建城史留下的文化遺存。這些都是北京文化發展的運氣,在全球範圍內,都是首屈一指的。
新京報:豐富的文化資源如何助力城市發展?
李河:在北京這座城市的發展中,文化中心的建設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考量,尤其是過去十年,北京對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成績非常突出。事實上,文化資源豐富的城市有很多,古蹟遍佈的城市也不少,但在文化建設方面,北京做得最好,也最努力。當前建設三個文化帶也是如此,在過去成績的基礎上,更
進了一步,形成城市發展的新力量。
文化資源整合的特點很明顯
新京報:為什麼說北京三個文化帶建設能更進一步形成城市發展的新力量?
李河:三個文化帶的建設,是在過去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整合。過去,文化建設多是散點的,包括世界遺產也是如此,更多的文化遺存也處在散點分佈的狀態。而縱觀三大文化帶就會發現,每一個文化帶都覆蓋了多個區域,幾乎把北京所有的區連接在了一起。比如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是最大的一個文化帶,覆蓋八個區,從時間上,橫跨人類幾十萬年的曆史。如何把這些文化遺存聯繫起來,成為北京這個城市整體發展的資源?三條文化帶的建設就起到了這個作用。可以看到,三個文化帶,每一個都整合了大量的文化資源,同時,三條文化帶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打通、互相聯繫。比如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和大運河文化帶,它們是連通的。長城文化帶又分佈於北京的東、西、北部,它還是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的交錯帶。所有這些,都可以從中看到一種統籌發展的力量。
新京報:和過去相比,統籌發展的方式有何不同的意義?
李河:建設思路和過去相比有很大的突破,整合的特點非常明顯,整體感很強,把北京豐富多元的文化遺產連成一體,這種力量是以前沒有的。同時,它仍然突出了文化建設的重點和特點。從這個意義上看,三條文化帶的建設比申請下一個世界遺產更有意義。這對其他城市來說也頗具示範意義,是一個文化建設的樣板。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磊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