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規模至上” ,互聯網科技企業加速自我造血

2023年03月27日21:33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陶力、張梓桐 上海報導

又到互聯網公司財報季。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財報發現,不僅百度、阿里、騰訊等巨頭財報表現出營收穩定、利潤率上升的特徵,諸如有讚、叮咚買菜、愛奇藝等科技公司也選擇了瘦身之路,即不再追求單一的規模上升,而是更加看重穩健發展。

在外部環境愈加不確定的情況下,強調“自我造血”能力,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企業站在十字路口的最優選擇。“2023年,我們的大基調將是,在保持健康盈利和合理人效的前提下,去追求更好的業務基礎積累和組織能力積累,做中國第一批盈利的中型企業服務公司。”近日,有讚創始人兼CEO白鴉在業績交流會上表示。

3月23日,SaaS服務商中國有讚發佈了2022年全年業績報告。2022年,該公司收入14.97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訂閱解決方案收入和商家解決方案收入分別為8.9億元、6億元。中國有讚年度虧損6.46億元,經調整淨虧損3.95億元,同比均大幅收窄。

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在第四季度首次實現盈利,約為715萬元。從單一追求規模效應的困局中走出來的互聯網企業,並非有讚一家,追求更加健康的現金流,已經成為當下主旋律。

相關行業人士認為,當下美聯儲仍處於加息週期,即便近期可能減緩加息,但美元高利率將持續一段時間,國內互聯網公司不少是在美股和港股上市,也在美股和港股融資,高利率使得互聯網企業融資成本提高,所以他們要量入為出,更加關注自身現金流。

挖掘存量市場

對於中國零售行業而言,過去一年許多商家過得不容易。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足44萬億,同比下降0.2%,實物商品網上零售增長了6.2%。

但在外部環境並不十分理想的情況下,有讚仍在深挖零售行業的存量價值。財報顯示,2022年有讚商家交易額達到1014億元,同比增長3%,非快手渠道的GMV相比2021年同比增長19%;在報告週期內,有讚單個商家的平均銷售額也再創新高,約為120萬元,同比增長約9%。

對於電商SaaS賽道內的玩家來說,付費意願高、付費能力強的大中商家是“香餑餑”,也是各家激烈競爭的所在。財報顯示,2022年有讚的付費商家中,中大商家佔比提升至47%,續簽率超過75%。

在新增用戶受限的情況下,品牌方也選擇了利用私域擴大市場。新希望乳業用戶運營負責人王媧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透露,從騰訊和有讚兩家平台的數據可以看出,私域仍然有較大發展空間。“我們希望利用企業微信,打造與用戶更近的關係;利用會員營銷體系,打造高等級會員的權益及活動,通過忠誠客戶的不斷積累,營造品牌口碑,實現通過口碑的裂變,產生人傳人的效應。”

在她看來,通過用戶行為的分析、標籤的應用,更加懂得用戶所需,能夠實現客戶的分群運營。“社交裂變以私域用戶為基礎刺激分享,獲取用戶社交關係鏈中的用戶,可以充分利用用戶的拉新價值,並且獲客成本較低,有利於實現快速的用戶增長。”

此前在有讚十週年大會上,有讚COO兼聯席總裁浣昉曾透露,截至2022年,有讚服務的商傢俬域成交額破億的商家相比2016年翻了6倍,年復合增長34.8%,而私域成交額超過千萬的商家相比2016年翻了17倍,年復合增長達到59.8%。

加速自我造血

除此之外,有讚在線下門店零售商家中的滲透率也在持續提升,2022年有讚門店SaaS產品的新增付費商家佔比約為50%,來自門店SaaS業務的GMV達到425億元,同比增長約53%,在整體GMV中的佔比提升至42%。

事實上,在業內人士看來,對於客戶需求呈現多樣化和個性化的SaaS企業來說,一味追求規模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何“精耕細作”提升經營效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要解決的課題。

對於整個零售行業來說,補貼換取規模之路已經走不通。在用戶規模增長見頂、常態化監管等因素的影響下,行業高速增長已經成為過去式。如何形成健康的商業模式?將是各大互聯網企業在“下半場”競逐的關鍵。

日前,叮咚買菜發佈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叮咚買菜該季度實現營收62.0億元,同比增長13.1%。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叮咚買菜首次實現單季GAAP淨利潤轉正,淨利潤為4990萬元,實現全面盈利。

除此之外,在成本側,2022年第四季度叮咚買菜總運營成本和費用為61.6億元,與2021年同期的65.2億元相比,下降5.6%。其中,銷售和營銷費用9110萬元,較2021年同期的3.58億元下降74.5%。

壓縮成本成為一致的選擇。在營收未見明顯增長的情況下,有讚此次首度在季度盈利,主要得益於其在成本端的大幅調整。有讚2022年的行政支出費用為2.9億元,同比減少12.6%。

如何保持長期的競爭力?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B端客戶的特殊性對平台企業和SaaS企業在成本控制上提出了要求,不能再以流量的方式來拓展客戶,而是要通過維護客戶關係,通過壓縮成本提高效益的方式來挖掘存量市場價值。“平台企業和SaaS企業如今都在轉向B端和G端,當前主要還是B端企業為主,B端和C端有區別,B端更關注成本效益,更關注雲計算平台的跟蹤服務能力。”

除此之外,盤和林認為,互聯網領域內的規模和利潤增長依然是正相關的,部分公司虧損的往往是新項目,而不是傳統優勢項目。很多企業已經進入成熟期,行業格局已經穩定,用戶數量已經趨於飽和,此時要探索通過內部管理來增效,而非盲目擴張。

(作者:陶力,張梓桐 編輯:駱一帆)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