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專家解讀河北首次發現離龍化石

2023年03月28日12:31

近日,河北省區域地質調查院在承德市灤平縣進行的“灤平縣古生物化石專項調查”通過了驗收,其中灤平縣區域內首次發現離龍化石成果引發關注。在新發現的化石上,可以看到明顯的離龍爪子標本,以及滿洲鱷軀幹標本。

“這是灤平縣乃至河北省地區,首次發現離龍化石。”承德市文史研究員、灤平縣古生物化石保護協會會長袁舒森向記者介紹,離龍是一種已經滅絕的雙孔類爬行動物,體型較小,主要以水生昆蟲、軟體動物和小型魚類為食,以群居為主,最早出現於中侏儸世,至中新世消失。

離龍化石標本。河北省區域地質調查院供圖
離龍化石標本。河北省區域地質調查院供圖

記者瞭解到,灤平地區古生物化石調研並不是首次,滿洲鱷化石的發現在河北省也並非首次。早在上世紀60年代,灤平地區就發現了有尾兩棲類化石,但大都是化石殘片,也沒有對其進行科學考證,這也是第一次經過考證確為離龍化石。

2022年,河北省區域地質調查院就啟動了該項目,通過“化石剖面+追索路線+穿越路線、輔以化石發掘”的創新方法,在灤平盆地新發現27處化石點,劃分出61個化石層位,確定化石種類82屬264種,按照地質遺蹟評價標準,評定了6個省級和5個地方級地質遺蹟產地。其中,在已探查的5平方米範圍內,發現5-6只關聯保存的離龍骨骼化石,有力地佐證了離龍的群居特點。接下來,該項目組還要查清灤平縣古生物化石資源“家底”及平坊鄉獸腳類恐龍足跡風化程度和保存現狀,將爭取在白堊紀地層更大的突破。

灤平發現離龍和滿洲鱷等珍稀脊椎動物化石,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這填補了熱河生物群中離龍類化石的空白。此前,河北省的離龍類化石研究基本處於空白階段,離龍化石的發現為冀北熱河生物群增加了新成員,也為恢復熱河生物群的生態環境和生命演化提供了良好的佐證,具有巨大的科研和科普價值,這也奠定了冀北熱河生物群的起源發展研究的基礎。

滿洲鱷軀幹化石標本。河北省區域地質調查院供圖
滿洲鱷軀幹化石標本。河北省區域地質調查院供圖

袁舒森在灤平縣進行了十多年的實地勘查與走訪,對灤平地區古生物化石“家底”十分瞭解,為此新京報記者採訪了承德市文史研究員、灤平縣古生物化石保護協會會長袁舒森。

新京報:河北省首次發現離龍化石為什麼會是在灤平?

袁舒森:灤平縣地處燕山山脈東段燕中地區,系內蒙古東部高原丘陵與冀北山地過渡地帶,經過地質時代的多次斷裂與抬升,在內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兩大水系、四大河流、五塊山地的獨有地質地貌,遺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或遺蹟,大範圍裸露於地表,化石埋藏淺,品種豐富,科研價值高,開發潛力巨大。

新京報:這些被發現的珍稀古生物化石將怎樣處理?

袁舒森:過去民間發現的化石,大都是個人暫存,後統一移交給地質局,建立標準箱存儲。這一次項目組科考,他們將帶走化石,展開進一步研究。現階段,人們日常中一旦發現化石,建議就地掩埋,等待進一步的科考。據實際的勘查瞭解,灤平還有很多未被發現的化石資源,其中火鬥山是全國最為連續完整的侏儸白堊紀地層地序,剖面分為張家口組、大北溝組、大店子組、西瓜園組等,其中大店子東溝該組下部產珍稀脊椎動物化石有尾兩棲類,這一次離龍化石也是在白堊紀地層發現的,距今約1.3億年。

新京報:截至目前,灤平古生物化石資源的“家底”有多少?

袁舒森:如果說鐵礦資源是振興灤平經濟的“金飯碗”,那麼古生物化石資源就是灤平的“青花瓷飯碗”。灤平是熱河地層的起源地,鸚鵡嘴龍也是在灤平最早發現的,僅葉肢介就發現了11個品種,此外,還有不少化石都是從灤平首發的。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本書,那麼灤平的侏儸白堊紀地層,是不缺頁的。

截至目前,在灤平縣已經發現的有藻類化石、植物類化石、蘇鐵杉葉化石、介蟲類化石、蚌蟲類(葉肢介)化石、蜉蝣類化石、蚊蚋類化石、昆蟲類化石、魚類化石、鱟蟲化石、兩棲類化石、矽化木化石、恐龍骨骼及足跡化石、哺乳動物骨骼化石等古生物化石。

新京報:對於這些豐富的古生物化石資源,後期有保護利用的計劃嗎?

袁舒森:隨著相關部門對古生物化石資源的重視,我們也在此花了一番心思,擬推薦在灤平縣火鬥山,依託全國最為連續完整的侏儸白堊紀地層地序剖面,以及熱河生物群豐富的古生物化石資源,籌建侏儸白堊紀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通過以科普研究、娛樂和旅遊服務建設為主的適度開發,樹立起有競爭力的精品旅遊品牌,完善地層地序剖面項目內的基礎設施和擴展接待功能,打造成為離首都北京最近古生物化石及地層地序科普基地。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唐崢 校對 陳荻雁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