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頭連著高校,一頭連著田間地頭的科技小院不僅在中國的農業農村建設、鄉村振興中大顯身手,還作為一種“小而美”的農業項目,在非洲落地。截至目前,中非科技小院先後為12個非洲國家培養了60多名農學類學生。埃塞俄比亞前總理海爾馬里亞姆·德薩萊尼說:“我們非洲就需要數以萬計的科技小院。”
——————————
今年植樹節,讚比亞籍留學生戴維手拿鐵鍬,和當地的小學生一起將一棵小樹苗種在了河北省曲周縣的土地上。
4年前,戴維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在讚比亞政府部門任職的機會,來到河北曲周的中非科技小院,學習這裏的農業科學技術。戴維的父母都在政府部門任職,他自小生活條件比較優越。但當戴維走出家門、走向農村時,他發現讚比亞很多農民仍然處於饑餓狀態中。
“他說來中國留學的目的是為瞭解決讚比亞的溫飽問題。”作為當時科技小院的面試官,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中非科技小院項目負責人焦小強至今還記得戴維立下的目標。
中非科技小院項目於2019年設立,這個項目以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為基地,旨在通過農業實踐與技術交流,為非洲農業發展提供科技與人才支撐。
截至目前,中非科技小院先後為12個非洲國家培養了60多名農學類學生。2022年10月19日,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發言人華春瑩在推特平台上發佈了5張海報,回顧“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多年後取得的成果。其中,有一張海報的內容就是中國農業大學中非科技小院的留學生在曲周實驗站學習的場景,配文提到:“一些‘小而美’農業、衛生、減貧項目相繼實施,為夥伴國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穫。”
“探索一個可以在非洲落地的模式”
“非洲真的就像文獻和書本里描述的一樣,這裏很多人是吃不飽飯的。”2019年,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中非科技小院項目負責人焦小強到訪埃塞俄比亞、烏干達、剛果等國家。他發現,非洲的農業生產大多由小農戶主導,與中國農村的情況極為相似,土壤條件不錯,但是,這裏的農戶“技術永遠不到位”,“大多數農民不相信技術,不願意用技術,也得不到技術”。
此前,中國曲周的科技小院已經探索出了一套服務小農戶農業生產的模式。經過多方論證,焦小強等人在中國農業大學、世界銀行、蓋茨基金會、聯合國糧農組織等機構與組織的支持下,探索科技小院在非洲發展的模式。
2019年9月,焦小強作為負責人之一招收了第一批中非科技小院的非洲留學生。“這個項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創造一個可以在非洲分享的模式,幫助當地農民得到技術、理解技術、應用技術,對非洲農業的綠色轉型產生一定影響。”
“在我們國家的非洲留學生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在實驗室和校園里培養。”焦小強介紹,中非科技小院項目的要求就是培養實踐性人才。
“小院的非洲留學生基本都是當地農業部門、教育部門或者糧農組織的在職人員,他們瞭解當地的實際情況,能夠把非洲國家的農業需求直接帶到中國來,並且針對性地借鑒我們這套模式。”在最初進行課程設計時,焦小強和農業大學的老師們就希望非洲留學生可以和中國學生一起到田間地頭,參與本地化的農業技術創新,向農民傳播技術,服務農業生產。
由此,中非科技小院採用“實踐-理論-再實踐”的培養模式,外國留學生入學先要進行實踐鍛鍊,發現問題;再進行理論課程學習,掌握基礎知識和方法;然後深入農業生產一線,用所學理論指導解決相關問題,完成畢業論文。同時也設置了“1+1+1”的教學模式,即第一年在中國學習上課,第二年回到非洲實踐中國的經驗和模式,第三年再回到中國,進行論文答辯。
“只有真正參與這個過程,他們才能掌握這些技術,瞭解如何將技術傳播給農民,在他們返回非洲之後,也能讓技術在非洲真正落地。”焦小強說,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基地以及這裏的小院,逐漸成為非洲留學生的“實踐基地”。“我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國家的實際需求及興趣點來確定研究方向。”
“我與農民交流了80餘次。”2021級中非科技小院馬拉維籍留學生卡羅林計算著自己在田間地頭拜訪農民的次數,她的課題與土壤及肥料相關,大多數研究都是在和農民交流的過程中完成的。
其實,在河北曲周的田埂上,常常有成群的留學生聚集在一起,觀察作物長勢,與農戶交流選種育苗的經驗。
“原來中國穀子的產量真的比我們多3倍”
“就資源利用和植物保護技術而言,中國確實非常領先。”馬拉維籍留學生薩姆森·莫弗洛表示,曲周的農民每天都在和科技小院的老師和學生共同研究如何才能獲得更高的產量,而這樣的景像在馬拉維從未出現過。
“我到這裏來就是想知道為什麼中國的農業能夠發達,能夠養活那麼多人?”布基納法索籍留學生薩圖寧剛來科技小院時,並不相信中國穀子能夠達到畝產600-800斤的水平,“在布基納法索,我們的穀子只能畝產200斤”。
焦小強為薩圖寧配了一塊10畝的試驗田,還請了一位當地農民手把手地教,“農戶和實驗站的老師一起教他怎樣選品種、選種子、選肥料,怎樣去整地,出了苗之後如何建苗,幼苗怎樣防止病蟲害,穀子結穗之後如何防治鳥禽啄食……”
起初,薩圖寧不以為意,直到穀子開始抽穗,他驚訝地發現,中國的穀子長到膝蓋,穀穗密密麻麻、整整齊齊。“而在布基納法索,穀子長得像中國的高粱,杆比人都高,穀穗排列雜亂無章。”
薩圖寧開始相信這些穀穗的產量差不多能到每畝400斤,但他認為,不會到600-800斤。他對焦小強說:“我不信你們能比我們高出3倍。”
一個月過去,穀子過了花期,開始收穫。“原來中國穀子的產量真的比我們多3倍。”看著又密又沉的穀穗,薩圖寧對焦小強說:“我非常感謝曲周的農民,耐心地教我這些技術,讓我知道穀子在中國到底是怎麼種的,這徹底顛覆了我在布基納法索對種穀子的認知。”
2022年6月,薩圖寧畢業回國,繼續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他迫不及待地讓他的鄰居和父母採用中國的方法,每戶種了5畝地的穀子。“現在,穀子的產量跟其他農民相比翻了一番,中國的技術可以在布基納法索成功實踐!”他激動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焦小強。
“翻倍對於我們來說太正常了,我希望你能夠實現穀子在中國的產量。”焦小強相信,中國的技術完全可以在布基納法索應用,並達到相同的水平。他說:“對留學生,我們教學的重點是養分資源管理,也就是如何進行栽培及施肥。雖然中國和非洲的氣候條件會有差異,但是作物的生長無非就是‘土肥水種管’5部分,把這5部分管理好,無論在什麼樣的條件下,作物的產量都可以到不錯的水平。”
“與當地人交流並不容易,但我喜歡那些農民”
在曲周的田間地頭,總能看到留學生和農民一起“手舞足蹈”。“與當地人交流並不容易,但我喜歡那些農民,他們在集市上看到我們會主動寒暄。”卡羅林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講述她與當地農民的故事。“沒有翻譯在身邊的時候,我們會試圖用手勢交流。他們有智能手機時,就可以使用微信,實時翻譯對話。農戶會告訴我們土地的情況,我們會告訴他們接下來可以做什麼(保證收成)。”留學生們和農戶交流理論知識,農戶把實踐經驗傳授給他們,像薩圖寧一樣,幾乎每個留學生都有那麼幾個中國的“農戶朋友”。
曲周的農民大多沒見過外國人,“帶著留學生去給農戶培訓農業生產技術,來的人會更多”。焦小強鼓勵非洲留學生在培訓完之後向村民介紹非洲的風土人情。“大家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培訓的效果自然會更好。”他說,“一些孩子最初很膽怯,現在已經可以積極地跟非洲留學生交流,嚐試著鍛鍊他們的英語口語。”在焦小強看來,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文化交流方式。
交流是雙向的,為了讓非洲留學生能更好地融入當地的文化,焦小強安排他們去農民朋友家裡體驗生活。“中國農戶請我們吃當地的美食,告訴我們每一種食物是什麼,產自哪裡。”卡羅林在農戶家裡體驗了一把中國春節:“他們會給我們解釋兔年是什麼意思,介紹在春節如何製作美食,也會告訴我們這些菜餚有哪些寓意。”卡羅林在中國過了好幾個傳統節日,她甚至學會了包餃子。
“對於非洲留學生來說,中國的農戶就好像是他們‘一個戰壕的戰友’,陪他們度過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時刻。”焦小強說。
負責留學生工作最大的難題還是文化、飲食與思維方式的差異,焦小強覺得:“外交無小事”,老師們需要時刻關注留學生的情緒變化、身體情況、科研需求,以及他們對中國的期盼。
上個月,他觀察到一名來自讚比亞的學生在談話時眼神飄忽、臉色蒼白,就醫後,醫生懷疑這名學生是因為營養不良導致維生素缺乏及貧血。“細問後才發現他不喜歡吃蔬菜,平時的食物多是炸雞、炸魚,維生素的補充全部來自肉食類。”焦小強請來營養專家辦講座,購買時令蔬菜,甚至還邀請了廚師,培訓留學生的烹飪技能,先解決留學生的“吃飯難題”。
一切的辛苦與付出都是值得的。
2022年6月,第一批中非科技小院的34名留學生順利畢業,他們在論文答辯的最後一頁不約而同地寫下:“感謝professor Jiao(焦教授),感謝professor Jiang(江教授,焦小強的同事)。”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人才培養工作永遠是第一位的。”焦小強回憶起中非科技小院項目建立初期,“沒有錢、沒有人、沒有基地”,只有一群非洲留學生飽含熱情地和他暢談非洲農業的未來。他說:“我們的學生已經招來了,就得對得起他們。”後來,在學校和學院的支持下,中非科技小院帶著留學生們向著“解決非洲糧食安全問題”的理想,一步一步地前進著。
今年3月18日,中非科技小院啟動了第五屆招生計劃。回想起2019年12月,焦小強在三亞遇到了埃塞俄比亞的前總理海爾馬里亞姆·德薩萊尼,他們聊起了中非科技小院的“雛形”,海爾馬里亞姆對焦小強說:“我們非洲就需要數以萬計的科技小院。”
這也是中非科技小院的“小目標”。截至目前,在馬拉維農業部、聯合國糧農組織馬拉維辦公室、馬拉維自然資源大學等多方努力下,已有兩個科技小院在馬拉維落地。“我希望未來幾年能有更多的小院在非洲落地。”焦小強說。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雪兒 魏婉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3月2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