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3年博鼇亞洲論壇上,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等媒體採訪時表示,近幾年來,我國已經有了處理中小銀行危機事件的經驗。
矽谷銀行事件本身不是系統性風險
在此次博鼇論壇中,矽谷銀行事件本身及其所產生的影響備受市場關注。朱民指出,矽谷銀行事件本身不是系統性風險,因為它很小很單一,但是形成矽谷銀行危機本身是系統性金融風險。“這是因為長期的寬鬆政策及急劇的美聯儲加息行為,形成了美國和歐洲多個國家整個金融系統、金融資產的錯位,即利率水平、結構水平、期限水平的錯位。”
朱民解釋稱,“過去長期的狀態是銀行低息拿來存款,在寬鬆的財政政策及疫情影響下,美國儲蓄率上升了5萬億美元。而現在沒有寬鬆政策了,居民的儲蓄率會下降,下降就逼著銀行把資產端的債券給賣掉,那就會產生要麼虧損要麼倒閉的情況,而這兩種情況都會發生。”
在他看來,下一步風險不僅是銀行,如果後續風險發生的話,它會像山火一樣蔓延。“此次中小銀行危機和2018年完全不一樣。2018年是雷曼兄弟一個公司通過房地產抵押產品、通過衍生產品聯繫等產生的溢出效應;而現在是整個系統都有結構性的風險。”
“現在(風險)還沒到,這取決於美聯儲、美國財政部等監管機構能不能把這個事情給穩住,給市場信心。”朱民表示,但潛在風險是客觀存在的。
中國已經有了處理中小銀行危機的經驗
值得注意的是,在矽谷銀行等歐美銀行危機的背後,國內中小銀行此前也曾出現風險事件。我國此前發生的中小銀行危機和此次矽谷銀行危機背後有何區別?今年中國是否還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朱民認為,矽谷銀行案例和國內中小銀行案例有很大不同。矽谷銀行是資產負債錯位,受宏觀環境誘導,當宏觀環境發生變動的時候,產生了流動性問題;而中國的中小銀行相比更為複雜,治理機構和業務模式定位都不清楚。
“從中小銀行角度來看,嚴格說是要落地於當地,支持、服務當地中小企業的發展。這是你的根,但是很多中小銀行都在走全國各地投資房地產的道路,由此產生它的風險管理不到位。”朱民表示,所以中國區域性中小銀行有內部典型的中小商業銀行的問題。
不過朱民也指出,過去幾年,中國處理了一系列銀行危機,包括包頭銀行、盛京銀行以及河南銀行等等,現在也形成了一些經驗,與此同時,我們給中小銀行普遍增加了資本金。
“經過過去幾年的整理,情況好了很多。但是,未來中小銀行要從根本上解決經營模式和定位的問題,如果不解決該問題,也不排除會發生其他的中小銀行危機。”朱民強調,“國內中小銀行事件和矽谷銀行事件不是一件事,不用擔心,因為它不會成為系統性風險,而且我們經過幾年的實踐,已經有經驗處理這樣的事情。”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