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楊清清 北京報導
科技公司正在密集啟動赴港上市計劃。
根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自3月27日至30日短短4天內,便有包括貨拉拉、海普洛斯、K cash金融科技、途虎養車、京東工業、京東產發共計6家企業正式在港交所遞表,Soul、Keep則更新了招股書。此外,阿里巴巴旗下菜鳥網絡亦傳出在年內啟動港股IPO的傳聞。
科技公司密集遞表港交所的背景下,赴港上市也正式迎來全新規則。
3月31日,香港交易所全資附屬公司聯交所(香港聯交所)近日宣佈調整的《主板上市規則》正式開始生效。據港交所公告顯示,最新的《主板上市規則》中新增第18C章,主要面向特專科技公司調整上市機制,從而進一步擴大香港上市框架。
對於港交所和特專科技公司而言,這是一個新的里程碑。據港交所官網顯示,所謂特專科技公司,指主要從事應用於特專科技行業可接納領域內科技產品及/或服務(特專科技產品)的研發,以及其商業化及/或銷售的公司。其中又分為已商業化公司和未商業化公司兩類,區別在於已商業化公司經審計的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收益至少達2.5億港元。
高偉紳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李婉雯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新的上市制度將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為未盈利、甚至未實現收入的公司開闢一條商業化之路,這一舉措與香港特區政府致力於加強香港作為全球領先金融中心的努力一致。
上市門檻下調
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正在迎來全新規則。3月24日,港交所發佈公告稱,將新增特專科技公司《上市規則》。
據港交所官網介紹,本次上市新規適用於從事五大前沿行業的企業,即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食品及農業技術相關公司,從而幫助創新領域的新一代企業連通資本市場。
本次新增的第18C章主要調整了兩個上市要求:市值門檻和資深獨立投資者的標準。
相比之前,該上市規則下調了上市市值的最低門檻:未商業化公司市值由不低於150億港元降至100億港元(合人民幣87.7億元),已商業化公司市值門檻由80億港元降至60億港元(合人民幣52.6億元)。
在研發開支比例方面,本次新規同樣有所降低。此前港交所要求,已商業化及未商業化企業的研發開支比例最低分別不少於15%和50%。如今,對於收益達1.5億港元但低於2.5億港元的未商業化公司,研發開支比例的最低門檻降低至30%;適用期間也從此前規定的前三個會計年度的每個年度,調整至前三個會計年度的至少兩個年度及三個會計年度合計均達到30%。
同時,在優化定價過程中,第18C章要求至少50%的發售股份分配予“獨立定價投資者”,即符合相同獨立性規定的機構專業投資者及管理資產規模、基金規模或投資組合規模至少達10億港元的其他類型投資者。
與此同時,第18C章還規定了申請人需獲得來自資深獨立投資者相當數額的投資,主要涉及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投資的指示性基準。所謂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是指在特專科技公司上市申請日期前至少12個月已作出投資的資深獨立投資者。
《上市規則》第18C章規定,兩至五名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在上市申請當日及前12個月中,應共持有申請人不低於10%的已發行股本,或者已經合計投資至少15億港元,上市申請日期之前作出的任何後續撤資不算在其中。並且需要至少兩名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在上市申請日期及前12個月間,分別持有申請人至少3%的已發行股本,或在投資申請人至少4.5億港元。
在李婉雯看來,新的上市制度對更多公司,尤其是潛在或新興的獨角獸及準獨角獸公司更有吸引力,同時確保對投資者的保護。
“例如,未商業化科技公司的新市值門檻是100億港元,相當於一家獨角獸公司的企業估值。 ”李婉雯指出,“我們已經看到人工智能、電動汽車和雲計算等公司對新上市制度的興趣,關注者主要來自中國內地的科技公司。同時新的上市制度對東南亞、中東的創新科技公司也具有吸引力。”
普華永道中國內地媒體行業主管合夥人蔡智鋒則指出,18C章的施行意味著尚處於初步商業化或未完成商業化階段的特專科技公司將也可在聯交所申請上市。“該項重大制度革新將利好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等行業領域的企業,並為香港資本市場注入新的活力。預計2023年度,國內科技創新型TMT企業赴港上市將繼續保持活躍。”
上市門檻調整後,對科技企業更加友好了。
補足港股“硬科技”短板
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歐冠升將此次上市規則調整視為“香港股票市場發展的另一新里程。”
“我們引入的新上市機制將有助創新領域的新一代公司接通資本市場。”歐冠升指出,“香港交易所在2018年推出的上市制度改革令香港發展成亞洲領先的生物科技集資市場,在此基礎上增設特專科技章節,將支援更多公司的集資需要。”
針對即將生效的聯交所《上市規則》第18C章,李婉雯同樣認為,此舉對港交所和特專科技公司來講是一個裡程碑。“對於這些未盈利、甚至未實現收入的公司,新的18C章將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為其研發提供資金,並開闢一條商業化之路。”
李婉雯進一步指出,《上市規則》第18C章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借鑒了上交所科創板所涵蓋的範圍,這對許多中國專業科技公司具有吸引力。同時考慮到港交所滬港通計劃下從中國內地引入的資金及流動性,將吸引更多企業來港上市。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制度改革有望補足港股“硬科技”領域短板。據財通證券分析,當前中國香港產業結構偏重於服務業,製造業“空心化”以及科技創新相對匱乏等問題使近年香港經濟增長乏力。
“2018 年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令港股市場結構有所優化,新經濟企業市值及交易佔比分別由2017年的14%/16%提升至2022年的32%/41%。”財通證券在分析中提到,“但當前新經濟企業集中在服務消費、 商業模式創新等領域,在特專科技領域仍落後於美國及中國內地。”
而第18C章則大幅降低了硬科技公司的上市門檻,為處於業務規模高速增長、研發投入資金量需求大的初創科技企業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財通證券分析稱,新增上市規則將與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實現協同,推動香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及軟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食品及農業技術五大領域實業的發展。
科技公司密集遞表
就在港交所宣佈上市新規調整後的本週,科技公司赴港IPO的情緒也持續高漲。
3月27日,去年6月底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的Soul有了新動作,向港交所更新招股書。招股書顯示,Soul2022年收入較2021年上漲30%,VAS(增值服務)和廣告業務均保持逆市增長。2022年,平台MAU(月活躍用戶數)近3000萬,DAU(日活躍用戶數)約955萬,平台月活躍15天以上的用戶占MAU比例為63.7%。
3月28日,Keep和貨拉拉兩家公司也有了赴港上市新動作。
其中,Keep曾於2022年9月6日和2022年2月25日遞交招股書,不過此前遞交的招股書均已失效。本次Keep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主板上市,高盛和中金公司為聯席保薦人。招股書顯示,公司收入由2020年的11億元增長46.3%至2021年的16億元,並由2021年的16億元進一步增長36.6%至2022年的22億元;年度虧損從2020年的22億元增至2021年的29億元,2022年年度虧損為1.046億元。
貨拉拉則正式遞交招股書,申請於港交所上市,上市主體名稱為“拉拉科技”。招股書披露,2022年該公司全球貨運GTV達67.15億美元,全球履約訂單達4.28億。貨拉拉全平台收入由2020年的5.29億美元增至2022年的10.36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9.9%,2022年實現盈利。
3月29日,包括海普洛斯、Kcash金融科技在內兩家科技企業遞表港交所;3月30日,則有包括途虎養車、京東工業、京東產發3家企業提交招股書,京東集團更是一口氣分拆兩家子公司並同時推動上市。
其中,途虎養車公司總收入由2019年的70億元增加24.3%至2020年的88億元,進一步增加33.9%至 2021年的117億元,並輕微減少至2022年的115億元。2020年至2022年,京東產發分別實現收入5.82億元、7.987億元、23.2億元,京東工業總收入分別為68億元、103億元、141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達到44.2%;經調整淨盈利分別為4.4億元、5.0億元、7.1億元。
不過,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也注意到,港交所新增的18C章上市規則於3月31日方才正式生效。港交所此前公告中也明確提示:“有意根據新章節上市的公司由該日起可提交正式申請”,但前述遞表公司的申請日期均不在有效範圍內。
一位頭部會計師事務所資本市場服務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記者指出,前述科技企業均非通過18C渠道上市。在該人士看來,當前企業紮堆啟動赴港IPO的原因更多還是在於對後市的預期上,願意進行相關推進。“同時,每年這個時間恰好也是上一年年報出來的時間,如果決定用2022年度數字交表,一般就是這個時間左右。”
但與去年相比,今年3月底科技公司赴港IPO的熱情明顯更高。據21世紀經濟報記者梳理,2022年3月最後一週,僅冠澤醫療、喜馬拉雅、萬物雲、網絡IP運營商愷興文化共計4家科技公司在港交所遞表,在當週遞表公司中佔比約30%。而今年3月末的最後一週,港交所遞表或更新招股書的企業共計11家,科技公司佔比超過70%。
一位券商行業從業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分析稱,從市場層面而言,當前市場較為火熱,且看好後市約半年時間週期的行情,從而推動了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情。
同時該人士指出,港交所上市新規發佈後,許多曾經沒有機會上市的企業希望搶占寬鬆的機會窗口,所以後續很可能出現紮堆遞表的現象。不過在他看來,京東連推兩家子公司赴港上市,與其它科創企業上市的邏輯有所不同,更多在於通過體系下新公司上市給市場重新講述全新的增長邏輯。(實習生王莘莘對本文亦有貢獻)
(作者:楊清清 編輯:駱一帆)